樂樂文學網 > 啊!海軍! > 第204章 轉折點
  在一場混戰后,紅色巨熊暫時阻止了鐵血國在南線的進攻,并迫使對手轉入了防御,不過代價非常慘烈。

  三天的戰斗中,紅色巨熊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的損失統計為,全毀5輛kv-85、6輛is-1、4輛is-2、222輛t-34、89輛t-70、12輛“丘吉爾”、3輛su-76、4輛su-100、8輛su-122和2輛su-152,受損包括:3輛kv-85、5輛is-1、2輛is-2、143輛t-34、56輛t-70、7輛“丘吉爾”、3輛su-76、4輛su-100和3輛su-122。

  總計下來,全軍共有355輛無法修復、226輛尚可修復的坦克與自行火炮之損失,合計581輛。全軍損失約70%的戰斗力,已經達到理論上全軍覆沒。

  而第二黨衛裝甲軍的損失則要小得多,整個普羅霍羅夫卡的戰斗中,他們僅僅損失了不到90多輛坦克和突擊炮,其中全損的僅僅有35輛!

  如此巨大的損失比,讓整個普羅霍羅夫卡的戰斗看起來更像是對紅色巨熊裝甲兵的單方面屠殺,其唯一成果是讓鐵血國對紅色巨熊的后備兵力感到震驚和擔憂。紅色巨熊裝甲兵從裝備性能、兵員素質再到指揮和戰術遭遇了全面失敗。

  首先從技術裝備來說,鐵血國的坦克的優勢是全面且碾壓性的,早期的t-34對他們產生的震撼早已消失,長身管的88mm和75mm炮讓鐵血國裝甲兵可以在上千米外擊毀對手,而紅色巨熊的坦克手們則不得不冒著巨大的損失沖到500米甚至更近的距離去貼身肉搏。

  即使是這樣,由于缺少全職車長,電臺也未全面普及,紅色巨熊的坦克往往很難觀察環境先敵開火,也缺少互相掩護,這讓他們在近身以后也只能各自為戰,被數量處于劣勢的對手各個擊破。

  在大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能最大限度挽回戰場局面的就要靠軍人的素質了。

  問題是經過了漫長的消耗戰,除了少數精銳部隊,紅色巨熊的坦克兵素質,以及陸軍基層官兵的戰斗素養一直是比較糟糕的。正如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在報告中承認,“許多兵團和指揮員對協同結合缺乏關注,導致敵人可以利用我軍缺乏協調的弱點,成功突入我軍防線或抑制我軍進攻部隊。”

  而此戰在戰術指揮上,更是錯誤百出。

  基本上,這場戰役發生得算是比較倉促的,紅色巨熊缺乏預先準備和偵察,不了解戰場情況。趕來填補防線窟窿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司令員羅特米斯特羅夫,在到達戰場時發現對手已經進入防御陣地,只能硬著頭皮在火力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投入進攻。

  另外,開戰前,情報不足讓羅特米斯特羅夫誤以為對面有大量重型坦克,所以在戰斗開始后,一直強調快速機動沖鋒,側面攻擊。但是實際上鐵血國并沒有那么多重型坦克,搞側面沖鋒攻擊根本難不倒機動性優秀的iv號。

  同時,由于糟糕的指揮體系,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各部到達時間順序不一樣,分批次投入戰場,并未充分利用數量優勢。他們在錯誤的戰術下,持續投入大量坦克,最后全部被摧毀。

  不過,在后世的戰爭研究者看來,即使是紅色巨熊的損失遠高于鐵血國,但是從軍事角度來說,雙方在普羅霍羅夫卡的對決只能算是一個平局。

  鐵血國無疑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在戰略上看他們失敗了。紅色巨熊雖未能完成摧毀第2黨衛裝甲軍的任務,但至少第2黨衛裝甲軍的突破被擋住了,使得紅色巨熊有時間把處于有被合圍危險的其左翼的部隊撤回下一道防線,同時后續的援兵也源源趕到了,這使得他們下一道防線將更為堅固。

  鐵血國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唯一一次合圍消滅紅色巨熊大量部隊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此后,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讓鐵血國決定全面放棄進攻,交出了戰場主動權,本次大戰的進程也就此改變。

  1月13日,當普羅霍羅夫卡的戰斗還在進行中時,中央集團軍總司令克魯格元帥和南方集團軍總司令曼施坦因元帥被緊急從東線前線召回了位于東普魯士的“狼穴”。

  一天后,鐵血國最高統帥部下達了停止“堡壘”作戰的指令。

  關于這個命令,第48裝甲軍參謀長馮·梅林津在回憶錄里說,曼施坦因提出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將南方集團軍比喻為已經費盡千辛萬苦抓住野狼雙耳的獵人,現在確要被迫匆忙放手。

  當然,曼施坦因的比喻中并沒有考慮他面前還有紅色巨熊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巨大的有生力量,以及距離會師莫德爾還有近100公里遙遠路程的事實。

  1月14日,曼施坦因回到前線,率領南方集團軍群繼續作戰,繼續“有限的攻勢”,但目的只是盡量摧毀對方戰略預備隊,以防止其在隨后的夏季發起大規模攻勢作戰。

  隨后幾天,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沒有達到任何戰役目標,到1月18日起,他們已經完全撤回了出發地區。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紅色巨熊在庫爾斯克北部的奧廖爾和南部的哈爾科夫分別發起了代號為“庫圖佐夫”和“魯緬采夫”的大規模反擊作戰。

  紅色巨熊的進攻作戰能力顯然比不上他們的防御能力。

  在奧廖爾,莫德爾的“彈性防御”戰術同樣收到了奇效,中央集團軍群在該地域建立了縱深梯次防御體系。依托著野戰工事、工程障礙物和地雷場,他們給冒進的紅色巨熊軍團造成了巨大的殺傷。2月18日,在傷亡近9萬人后,消耗巨大的中央集團軍群撤退至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線。此時,在近一個多月的作戰中,紅色巨熊的傷亡超過了42萬人。

  而在對哈爾科夫的進攻中,紅色巨熊同樣遭受了重大損失,為了追擊撤退的南方集團軍群,他們的坦克部隊和步兵出現了明顯地開始脫節了。

  曼施坦因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問題,并且馬上組織了反擊,重創了紅色巨熊第1坦克集團軍和第六近衛集團軍。

  但曼斯坦因卻沒有力量進一步擴大戰果,而紅色巨熊數量上的優勢再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很快又恢復了進攻。2月23日,紅色巨熊第53集團軍收復哈爾科夫,鐵血國南方集團軍群退守第聶伯河的防線。

  至此,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在連續50天的作戰中,鐵血國損失兵力36萬、坦克1500輛、飛機1000架。紅色巨熊則為勝利付出了更為慘重代價的代價,他們損失兵力超過80萬、坦克6600輛、飛機2200架。

  庫爾斯克戰場遍布著數以百計燒焦的坦克和飛機的殘骸,以及無數的尸體。紅色巨熊在遭受了巨大損失的情況下,按照計劃開出防線發起全面反攻,將戰線向西推進了約200—250公里,收復了奧廖爾地域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地域,逐步開始掌握歐洲東部戰線的戰略主動權。

  史學家們指出,無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場戰役的結果,總之,庫爾斯克戰役成為了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個,也是最后一個關鍵轉折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