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長歌當宋 > 第六十八章三個“臭皮匠”
  所謂的主持賑災事物并非是走走看看,而安撫使也并非到哪遇到災情便掏錢,錢用完了便了事回朝。

  從一開始葉安便覺得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是一個關乎經濟和民生的共同問題。

  范仲淹從一開始便準備采用最古老的辦法來救災,簡單來說就是一路向南視察下去,發現那里受災嚴重,便在當地進行合理規劃,同時給予朝廷撥款的方式來進行。

  這樣做不能說不對,只能說效率低,收益慢,但這在大宋的士大夫看來已經是最有效的辦法了,范仲淹的方案幾乎得到了朝堂上下一致的贊賞。

  畢竟當地官員和百姓對范仲淹的到來都是感恩戴德的,同時也對朝廷,官家感恩戴德,當然這其中除了張謙等一眾貪官污吏,以及那位發國難財的相公。

  好在張士遜為了自己的名聲,并沒有因為利東糧鋪的事情刁難葉安與范仲淹,對于他們派人寄來的賬冊也是諱莫如深,仿佛所有人都忘記了這件事,就連嫉惡如仇的范仲淹最后也選擇了妥協。

  這就是大宋就在的策略,如果不是范仲淹南下賑災,很有可能是將災民編入廂軍之中,朝廷再花錢養下這群毫無戰力的軍隊,以次簡單粗暴的完成救災。

  但不能否定的是,宋朝對災情是十分重視的,只不過手段并不多,策略還是相當簡單。

  所以相對來說,范仲淹的救災策略已經相當不錯,最少讓災民活下來的同時,能再度回到家鄉耕種土地,進行正常的生活。

  大宋的賑災方式毫無經濟效益,主要措施包括施粥,賑給,賑糶,這些措施都是朝廷無償救助給受災群眾的,救災食物大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品。

  施粥其實是最不現實的一種,受災百姓數量暫且不提,單單是施粥地點的傳播便需要一定時間。

  除此之外,宋朝一到災荒時節也會制定非常寬松的政策,朝廷會特地減輕應征賦稅或者直接免除,甚至暫停夏秋兩稅。

  同時還會放松國家對經濟產品的壟斷,比如鹽,酒等重要產品,允許商人謀利,這樣一來便會間接的讓災民在災荒年代可以借助朝廷政策得以謀生,但可惜的是以此壓榨勞力的行為也在這個特殊時期變得合法。

  這些所謂的救災良策在葉安看來都是落后原始的方式,只是簡單粗暴的用錢解決災民的問題,用寬松的政策給百姓解綁,并不能實質上進行改變。

  但即便是這樣,大宋的救災政策中有許多都還是首創,是前朝前代所沒有的,究其原因,這個時代相較前朝已經發達的太多,思想上的進步也是毋庸置疑的。

  葉安感慨于大宋的創新精神,但還是看不起范仲淹的救災策略,救災是多方面的,無論是經濟上的調節,還是會制度上的完善都應該遵循一個原則,即以工代賑,在救災的同時促進發展。

  吳遵路便是開了一個好頭,他在通州應對災情的策略豐富有效,最是值得推廣,當然葉安也參雜了些私心在其中。

  在大宋對什么進行改革都是較為困難的,唯獨對救災策略進行改革并不困難,因為在士大夫眼中,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即便是風險與收益共存,辦砸了的的風險太大,得不償失不值得去冒險賭上自己的名聲。

  這時候誰若是提出好的解決方案一定會被朝臣所同意,因為這一切與他們這些朝官并無干系,若是成功他們也少不了一個舉賢任能之名,若是失敗,那對不起只有你一個人背鍋。

  范仲淹當然能看出葉安想要在賑災這件事上大展拳腳,這對于他來說同樣是一件好事,吳遵路自不用說,他對江淮災情的關注早就開始,否則通州也不會成為這般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三個人都想做實事,只不過范仲淹想要安撫江淮災情,吳遵路想要讓朝廷負起通州身上的重擔,而葉安想要改革。

  不得不說這三個人湊在一起還真是互惠互利,意氣相投,他們共同的觀點很是一致,廢除大宋的所有苛捐雜稅。

  眼下的苛捐雜稅實在太過沉重,尤其是在災情嚴重時,大多數的百姓淪為災民的重要原因便是收入減少的同時無法支付繁瑣高昂的雜稅。

  大宋的夏秋兩稅已經是唐時的六七倍之多了,可即便如此,還有大量的苛捐雜稅需要交納,并且這些雜稅還都集中在底層百姓的身上。

  無論那個時代,底層百姓的數量永遠是最多的,基數最大的,即便是在發達的后世,依舊有著龐大的底層百姓,要看一個時代的好壞,只需看看這個時代的底層百姓生活便可知曉。

  從東京城到通州,范仲淹與葉安見識到了太多的底層百姓生活,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在這個受災情影響最小的通州,依舊出現了讓他們無法接受的事情。

  老范本是打算與葉安看看吳遵路搭建收留救助百姓的草棚,這里是吳遵路的救災政績之一,當然要眼見為實,畢竟朝廷也要知曉錢花去了哪里。

  百姓們見了天官到來,也并未有多少惶恐,大宋的老百姓幾乎都是這樣,在他們嚴重京朝官都是來打個過場的,太過遙遠。

  好在草棚還算不錯,至少沒有漏雨的現象出現,災民們也有吃食,在葉安提出以工代賑之后,通州便已經開始招募災民開墾荒地種植胡豆了。

  胡豆便是蠶豆,蝗蟲對于這種植物并不感興趣,于是在古人看來這種豆類植物便能放蝗蟲。

  也許是干旱的太久了,這段時間江淮多地普降大雨,充沛的雨水讓災民們看到了希望,干起活來自然也更賣力,誰都想要多掙些錢返鄉,這可比州府衙門給的盤纏還要多。

  范仲淹對于災民這種充滿積極性的表現很是滿意,拉著葉安便去粥棚喝粥去了,葉安到也習慣這些,端著粗碗便同范仲淹蹲在一個草棚下大口大口的喝著稀粥。

  邊上的房舍發出嬰兒的啼哭聲,范仲淹與葉安相視一笑,老范長舒一口氣道:“這是老夫近幾日聽到最好的動靜,有孩子就有希望,這災情很快便會過去了,眼下還是要讓南方的糧食多多運來才是。”

  葉安奇怪道:“吳知州不是能買來糧食嗎?為何南方的糧商不愿來江淮賣糧?”

  “還不是擔心折損糧食,路上的損耗也是一大筆出支嘞!否則你以為老夫為何要鼓動你普惠商號從東京城運糧到宿州?只有看別人賺到錢了,他們才肯發賣糧食過來,還要擔心災民搶奪糧食,你說是不?”

  沒想到老范居然站在了商賈那邊進行分析,葉安很是欣慰,雖然說的并不全面,但已經比大多數一拍腦殼便下決定的官員要好的太多。

  既然如此,自己也不能藏著掖著,于是葉安便喝完稀粥抹嘴道:“小子倒是有辦法,可讓南方糧商趨之若鶩來賣糧。”

  “哦?!”范仲淹一挑眉頭,驚喜的問到:“是何良策?快快道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