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 第385章 巡撫述職(上)
  十月初六,晴。

  巍峨的皇城腳下,身著紅袍的司禮監秉筆神色恭敬的領著遼東巡撫畢自肅朝著位于內廷深處的乾清宮而去。

  已是許久沒有回過京師,遼東巡撫身上的氣勢愈發沉凝,令得沿途路過的宮娥內侍皆是下意識的停住腳步,小心翼翼的打量著這位"封疆大吏"。

  在遼東巡撫身后,還有兩位武將模樣的漢子,腳步匆匆的跟在畢自肅身后,但一雙如鷹隼一般的眸子卻不時在周圍的宮殿上掠過,臉上寫滿了好奇和敬畏。

  興許是待會便能見到心心念念多時的天子,遼東巡撫畢自肅的心中難言激動,竟是對于司禮監秉筆的主動"示好"都有些提不起興趣,只是隨便敷衍了事,使得簇擁在司禮監秉筆身旁的小太監們為之咂舌,心道這位督撫大人倒是好大的架子...

  對于身旁文官下意識透露出來的"冷淡",于宮中權勢熏天的司禮監秉筆就好似完全沒有察覺到似的,嘴角的弧度不減分毫。

  約莫小半柱香過后,待到一行人越過了偌大的皇極殿廣場之后,一座莊嚴肅穆的宮殿終是映入畢自肅等人的眼簾當中。

  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于乾清宮暖閣內面圣,但這位總督遼東軍事大權的封疆大吏仍是難掩激動,不待身旁的司禮監秉筆有所反應,便是迫不及待的躬身行禮,遙呼萬歲。

  至于畢自肅身后的兩位武將則是更加"不堪",毫不猶豫的跪倒在有些濕冷的地磚上,接連叩首,引得遠處不少暗自注視著此地的宮娥內侍心中發笑,嘀咕這些武將果然"粗鄙",竟是如此不識規矩,在乾清宮外便跪了起來。

  雖是心中隱隱有些鄙夷,但這些宮娥內侍卻是萬萬不敢托之于口,甚至臉上都不敢露出半點異樣,畢竟當今天子對于"武將"的倚重可是出了名的,而遼東巡撫畢自肅又堪稱這崇禎朝最為炙手可熱的人物,誰敢腹誹?

  ...

  ...

  "臣,遼東巡撫畢自肅,奉旨面圣。"

  "吾皇,圣躬金安。"

  幽靜的乾清宮暖閣當中,遼東巡撫那有些沙啞的聲音驟然響起,使得空氣中驟然平添了一分肅殺之感,不少于角落處矗立的內侍都是默默的舔了舔嘴唇,呼吸為之一滯。

  雖說往日里能夠于乾清宮暖閣面圣的,不乏"宰指天下"的六部九卿亦或者坐鎮地方的總督大臣,但如當下這名文官氣勢如此之強的,卻是寥寥無幾。

  "臣,遼東參將曹文詔,叩見陛下。"

  "臣,遼東副總兵滿桂,叩見陛下。"

  待到畢自肅叩首行禮之后,隨他一同行至乾清宮暖閣面圣的兩位武將的聲音也是次第響起,其身上甲胄與地磚碰撞的聲音更是令人心中一沉。

  "平身。"

  望著身前這幾張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圣,案牘后的朱由檢也是難掩心中激動之情,下意識的起身,于空中伸手虛浮。

  畢自肅是他親自提拔的遼東巡撫,乃是毫無爭議的"帝黨",其身旁的遼東副總兵滿桂在歷史上也是忠心耿耿,最終以身殉國的悍將。

  至于有些面生的遼東參將曹文詔就更不用多說,這位可是被明史評為"明季第一良將"的狠人。

  "謝陛下!"

  因為對朱由檢的脾氣秉性已是頗為了解,眼神殷切的遼東巡撫也沒有過多的猶豫,再度躬身行禮之后,便是坐在司禮監秉筆親手為其搬來的座椅之上。

  至于滿桂,曹文詔兩位武將則是默默站在畢自肅身后。

  "陛下,女真建奴蠢蠢欲動,兵馬糧草調動頻繁。"

  "依微臣拙見,不出數月,皇太極必有所動。"

  及至朱由檢落座之后,遼東巡撫畢自肅便自懷中掏出了幾封軍報,一邊遞給身旁還未離去的司禮監秉筆,一邊聲音急切的說道。

  約莫從上個月初開始,女真大汗皇太極便是頻繁調動軍馬,甚至將駐守廣寧城的女真八旗盡數調回了沈陽和遼陽附近,以至于令得畢自肅險些心動,妄圖出兵"復土",收回廣寧城。

  但經過最初的錯愕過后,遼東巡撫畢自肅便從中嗅到了一絲陰謀的味道,并結合東江軍主帥毛文龍及登萊巡撫袁可立發回來的情報,強行忍住了出兵的沖動,并且大量派遣斥候刺探女真國內軍情。

  功夫不費有心人,經過一番謀劃過后,幾名"蒙古流民"為畢自肅帶來了一則頗有些耐人尋味的消息。

  就在九月中旬,女真大汗皇太極再一次派遣其十四弟多爾袞領著麾下的鑲黃旗出兵內喀爾喀聯盟,并將漠南蒙古諸部落的首領召至沈陽皇宮會盟,其目的不言而喻,無非是為了進一步加強所謂的"金蒙"聯盟。

  在女真八旗的威懾之下,曾經入主中原,令得大半個世界為之臣服的蒙古人已然漸漸成為建州女真的附庸。

  "朕已命薊鎮總兵盧象升暫領薊鎮軍政大權,并以尤世威坐鎮居庸關,與其遙相呼應。"

  不多時,大明天子朱由檢略顯清冷的聲音便是在遼東巡撫的耳畔旁響起,使得一臉堅毅之色的滿桂,曹文詔兩位武將為之一愣,面面相覷。

  督撫大人不是在匯報建州女真的情況嗎,怎地天子突然將話題自千里之外的遼東戰場帶回了京師附近的薊鎮。

  聽得案牘后的朱由檢如此言說之后,神色緊張的遼東巡撫也是身形一滯,隨后方才緊鎖著眉頭,有些不放心的說道:"陛下,薊鎮與居庸關軍備廢弛多年,只怕短時間內,難以成效。"

  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他所操持的"遼東鎮"擁兵十五萬,號稱集結了九邊重鎮的全部精銳,但實際情況卻是大有不同。

  真真正正具備戰力的沙場老卒不足五成,余下的皆是些新招募的"兵丁",至多憑借著城池固收,卻是難以出城野戰。

  而這,還是當今天子繼位之后,便是自內帑一次性補齊了遼東士卒歷年拖欠軍餉之后的效果。

  遼東鎮尚且如此,距離京師最近,承平多年的薊鎮情況究竟有多么糟糕,便是不難想象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