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末年:朕崇禎皇帝朱由檢 > 第373章 絕對不讓步
  果然工部這兩個郎中還沒有說完就遭遇了大明黨的集體反對。

  想要平白無故的讓出浙江是不可能的。

  老巢能給你嗎。

  讓你們新學管理這里,還不得東林壞完了。

  朝堂之上,罵戰從上朝干到了下朝。

  局面甚至連朱由檢都掌控不住了。

  甚至有大明黨成員直接罵起了皇帝,說他不信任大臣,把文武百官分成兩黨。

  朱由檢聽了也沒生氣。

  因為自己也繼承了原來的崇禎性格。

  那就是不適合做一個領導者,適合做一名大檢察長。

  現崇禎的性格非常典型,堪稱不合格領導人的樣板。

  這一切的原因崇禎的原生家庭不好,母親早死,父親不聞不問,哥哥是個混混,自個兒常常受閹黨太監欺負,打小就缺乏安全感,對人有很強的戒備心,自卑又敏感。

  兒時的特殊境遇,塑造了崇禎刻薄的性格。

  崇禎輕易不相信別人,可要是誰做出了承諾,取得了他的信任,一旦日后沒有履行,他就要你因為辜負他的信任付出慘重代價。

  崇禎非常痛恨被欺騙,偏偏洞察力又很強。他常常抓住別人說話的漏洞,挑大庭廣眾的時刻將對方揭穿,一點面子和余地都不留,做事很絕。

  崇禎對自己要求很高,非常勤政,這倒是沒什么問題。可他偏把對自己的要求,也套在別人身上,總是用高標準要求大臣,搞得大臣們動輒得咎,不管怎么做都不滿意。

  崇禎極害怕被人指責。如果有什么事情辦砸了,他絕對不會站出來說“我負領導責任”,而一定要把責任推給下面的大臣,讓自己落得一身清白。

  崇禎的這種性格,讓他成為一個非常難伺候的領導。

  他既要用你,卻又不信任你,你不聽他的話不行,但是聽了他的話辦砸了,又要給他背鍋。

  崇禎的領導風格,讓朝廷上下彌漫著一股怠政、懶政的氣氛,大臣們心照不宣:與其多做多錯,不如不做不錯。

  因為做了是錯,說了也是錯。

  明朝中后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文官和皇權的斗爭。

  因為文官勢力龐大,所以皇帝不得不培植宦官,與文官抗衡。

  永樂之后所有皇帝里,除了嘉靖以極強的魄力和高超的手段,通過“大禮議事件”將文官集團壓制得服服帖帖外,其他皇帝大多處于下風。

  崇禎也不例外。

  崇禎是個楞頭小伙,對權術一竅不通,也不像清朝皇子們受過系統的教育。

  上臺之后,僅憑一腔熱血,就把和文官對立的閹黨掃得一干二凈,讓自己徹底成了孤家寡人。

  面對女真人屢屢犯關,崇禎一度內心想議和,但又怕悠悠之口,于是偷偷找大臣和女真人談條件,不料事情泄露,崇禎絕口否認自己知情,迅速殺掉大臣滅口。

  臣下給皇帝當替罪羊,并不是稀奇的事,但皇帝也要適可而止,如果所有錯誤都讓下屬用生命去背鍋,那就沒人肯給你干活兒了。

  但崇禎偏偏就缺乏駕馭管理的技術,取得功勞是自己決策有方,出了岔子就由大臣認罪,什么黑鍋都由臣下去背,絕不肯承認自己有錯。目睹袁崇煥被凌遲后,文官們的心算是寒透了。

  1644年4月,李自成大軍都已經把京師給圍起來了,生死關頭,崇禎想認慫,但不肯落個投降派的名聲,想要大臣們主動提。他找來內閣首輔魏藻德,問應該怎么辦。魏藻德知道皇帝的套路,一聲不吭,不肯背鍋,氣得崇禎一把推倒龍椅。

  崇禎死活都不肯承擔責任,留下一句“群臣誤我”,吊死去了。

  三百多年過去了,崇禎式的管理風格從未退場。

  當領導者讓下屬心灰意冷,其個人能力又不足以帶領團隊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時,眾叛親離就成了必然到來的事。

  崇禎不適合做領導者,倒是很適合做一名人民檢察官。

  朱由檢對比了清朝清文宗咸豐皇帝。

  知在同一處境的清文宗咸豐帝,就有本事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自覺自愿為清朝捐款2000萬兩白銀以上。

  即使在石達開大破曾國藩的湖口之戰當年,江西和安徽還向清朝捐款360萬兩白銀。

  為什么我說這是真正的自愿?

  是因為咸豐帝拿出了“增加鄉試名額”來和各省士紳交換。

  每省捐款達10萬兩白銀,增加一次性鄉試中舉名額1位;每個省捐款達30萬,則永久性增加鄉試中舉名額1位。(每個省最多永久增加10名中舉名額)

  清朝憑借此政策,僅四川一省就捐款2090萬兩白銀。

  僅僅這一項,清朝在全國就獲得了億兩白銀。

  這不比加增三餉強得多?

  再說了都末年了還在乎那些個名額干什么。

  等到天下大定,再重新找個理由。

  要知道就連最窮的貴州都掏出60萬兩購買了10個永久性中舉名額。

  這里說句題外話,明朝統治者相比清朝統治者,在“分蛋糕”這件事情上要吝嗇得多。

  明朝皇帝一直竭力避免和任何人分享權力,更是對地方上的土豪嚴防死守。

  比如明朝一直到崇禎17年才廢除“團練出縣必須由典史指,否則以謀反論處”的規定事實上一名漢族精英在清朝遠比在明朝容易出頭。

  清朝一共產生了9600名武進士以及100000武舉人以及超過20萬的武秀才。

  又由于清朝特別優待漢人里孔武有力者,因此武秀才、武舉人補官甚至比文舉人和文秀才還容易。

  民國川軍軍閥楊森的父親就是武秀才出身的典史(副縣長兼縣公安局長)。

  而明朝武進士則只有2159人。

  讓子彈飛里面,武進士其實也就是買來的。

  現在這下好了,朱由檢明白兩黨之間的矛盾徹底鬧開了。

  這是第一輪交鋒,他們不搞倒對方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不過徐光啟為什么在這個節骨眼上搞出這個事情。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