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九十一章 沒人為朱熹說句話
  姚廣孝并非正統官學出身,對于四書五經談不上推崇,他對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的興趣,恐怕還要排在釋迦牟尼之后。

  郁新、張紞、解縉、陳迪等人聽聞姚廣孝的話之后,都皺起了眉頭。

  四書五經無需作圣人之言,日夜聆訊?

  這不是離經叛道嗎?

  孔孟乃是圣人,這是所有讀書人的共識。

  大家之所以站在這里,享受權勢與榮華,靠的便是這些圣人之言,你姚廣孝不承認他們是圣人,我們這些孔孟門生不會答應。

  郁新臉色陰沉,反對道:“皇上,四書五經承載圣人之言,修身,育德,明禮,新民,有乾坤之象,宇宙之風,是為國才之根基,為我大明讀書種子之脊梁,理應日夜聆訊,晝夜伏研,只可為主,不可為輔。”

  張紞瞥了一眼姚廣孝,對朱允炆說道:“臣附議。國子監或可加之其他課業,但四書五經,只能為主,不可為輔。若本末倒置,不明主次,將引災禍。”

  朱允炆嘴角微微一動,強壓下心底的憤怒,問道:“解縉,你是如何看的?”

  解縉明顯有些為難,他是一個善于揣測上意的人。

  看朱允炆的臉色、語氣,解縉哪里不明白朱允炆的想法,擺明了是想在四書五經之外,加入其他雜學類課業,而這勢必會沖擊四書五經的地位。

  從維護四書五經的地位上來說,解縉需要反對姚廣孝,反對朱允炆。

  可解縉經過朱元璋時期的困貶,已然悟清,和老板對著干,都是沒好下場的。

  想要保住自己的內閣地位,就需要站在朱允炆的身后,否則,一旁的姚廣孝,很可能會取自己而代之!

  想到這里,解縉下定決心,道:“皇上,國子監為大明最高學府,育人之道,當以彰其底蘊,顯其才干,若僅以四書五經授業,不涉其他課業,難免偏頗,所出官僚,空有才情風流于紙上,實無興邦之策于胸中。臣認為,可革新國子監課業。”

  郁新、張紞、陳迪吃驚地看著解縉。

  陳迪怒不可遏,向解縉走了一步,沉聲道:“解大才子,莫要忘記了,你也是憑著四書五經,才在洪武二十一年中的進士!”

  解縉面不改色,直言道:“我等皆是以四書五經入仕,但解某問一句,陳尚書難道不懂農稅商算、兵法布陣、天文星象嗎?既然我等修習有之,緣何不可加國子監課業之中?太祖于國子監設歷事之制,所圖不就是為國選才?”

  所謂歷事,即國子監監生完成六堂修習之后,需要參與一定年份的歷事,即出去鍛煉才干,然后才可以去吏部報名,候補官員。

  陳迪還想說話,朱允炆敲了敲桌子,說道:“可以爭論,無需爭執。既然這一項有爭議,那便先擱置。剩余九大弊病,可還有不妥之處?”

  郁新等人微微搖頭。

  《國子監十大弊病》疏中,除了指出教授課業范圍有限的問題,還涉及了過于推崇朱熹批注、監生入仕難、濫進門檻過低、年老監生過多、考核過于嚴苛等問題。

  尊崇朱熹,將朱熹批注作為圣人之言的,那是朱元璋。

  卑微的朱元璋恨不得加入朱熹一脈,認朱熹當祖宗,可惜朱熹才死了一百來年,加上人家后代一清二楚,不好魚目混珠,才不得不作罷。

  既然血脈上無法融入,那就精神上融入吧。

  朱元璋看中了朱熹,覺得朱熹對四書的批注也有利于自己的統治,便三下五除二,閹割之后,拿來印刷當官方教材了,并要求所有人,要仿照朱熹的意思來寫文章。

  如果仔細去翻閱程朱理學,看看朱熹的觀點,再了解一點古代書籍,你就不會拿“存天理,滅人欲”來罵朱熹。

  在《禮記·樂記》中便記載有:“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朱熹所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欲”,只是說,“人欲”超出了人基礎的欲望,如貪欲、私欲等,而這些超出的,則需要革除的,即所謂的明理見性。

  說白了,朱熹的話就是:人的欲望得有個度,不能超標。

  可中國人嘛,總有斷章取義,手寫春秋的習慣,摘上半句,就當全文宗旨用,那也是經常有的事。

  后人一看,哎,這是禁錮自由,毫無人性啊,拿來批判。

  朱元璋一看,嘖,不錯啊,讓人老老實實,能禁錮讀書人的這樣那樣的想法,打造一批聽話的人沒問題。

  明代之前的程朱理學,是相對開放的,主張“師不必賢于弟子,而弟子也不必不如師”,鼓勵創新與超越。

  但到了朱元璋這里,創新?超越?

  那是什么鬼?

  朱熹說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誰敢胡說八道,就別想當官。

  打個比喻,明之前,讀書人在描寫“柳樹”的時候,可以是“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也可以是“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可到了朱元璋之后,讀書人只能寫:

  哦,那是柳樹。

  沒辦法,朱熹就這么批注的,那就是柳樹,沒錯,不能有其他的想法,你如果把柳樹當成女人,那是你的錯,當成狂狷,還是你的錯。

  錯了,就別想金榜題名。

  代圣人立言,不能自由發揮。

  按理說,郁新、張紞、解縉、陳迪這些人,應該維護朱熹才是,可朱允炆卻沒有看到任何人反對。

  解縉等人為孔孟發言,卻不會為朱熹發言,實在是因為朱熹影響力雖大,但還不足以讓這些讀書人心服口服。

  你朱熹的批注就一定是對的?

  我們也是讀過四書五經的人,就不能自己批注,有自己的理解了?

  大家都是文人,有本事你從地底下鉆出來,我們比試比試?

  再說了,代圣人立言的規定,也不過才十幾年(洪武初期開科舉,之后又廢了十年),還沒形成足夠強大的認同與慣性。

  “既然你們都沒問題,但朕有一個問題。”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氣,起身,目光凌厲地看著眾人,說道:“為什么國子監,竟然有日本學生?”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