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百六十章 鹽鐵專賣與走私商人
  大明江山是從蒙元手中奪過來的,在大明建國之初,朱元璋為打擊北元,便對逃到塞外的蒙古殘部實施了嚴厲的經濟封鎖政策。

  朱元璋說了:

  互市,不辦了。

  交易,不要了。

  跑不過他們,也要封死他丫的。

  很多人對于大明的經濟封鎖嗤之以鼻,認為沒多大作用。

  有這種觀點的人,通常都是這樣想的:

  蒙古部落嘛,渴了有純牛奶,餓了有牛羊肉,冷了有純天然的羊皮大衣,大口喝奶,大口吃肉,大大咧咧迎著風,瀟灑快活,吃穿不愁,用得著怕大明的經濟封鎖?

  這沒錯,大明再封鎖,也攔不住蒙古部落養牛馬,也攔不住人家造娃。

  可是你再怎么吃牛羊肉,也得用鹽吧?

  沒有鹽,吃東西什么味道都沒有,這也就罷了,頂多委屈下味覺,不會委屈胃。

  可一旦長時間不攝入鹽,人的身體機能便會損壞,渾身無力,到時候別說牽羊放牧了,就是給你一根繩子,也只有被牛馬拖著走的份。

  蒙古不是草原便是沙漠,哪里來的鹽?

  就算你走了運,找到一個鹽沼澤,估計也只夠你一家子人吃的,想要供應龐大的蒙古部落,想都別想。

  除了鹽,還有鐵。

  別看蒙古草原多,偶爾還有幾座山,可發現的鐵礦不多啊,再說了,就算是挖出來鐵礦,你也需要匠人吧?

  總不能點個小火堆,燒石頭玩,這刀子、鐵鍋,就燒出來了……

  很不幸,蒙古部落地方很大,但鹽鐵這東西,奇缺。

  再看中原王朝,很多朝代,都將鹽鐵作為一把利器,握在朝廷手中,稱:

  鐵鹽專賣。

  事實上,鹽鐵專賣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也并不是每個朝代都專賣的。

  夏、商、周等朝代并沒有專門的鹽業政策,只是設置了管理食鹽采制的官員,允許民間自由開采,你弄出來,你自己吃也行。

  一些諸侯還將鹽作為貢品獻給周天子。

  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完全開放的市場,鹽的定位就是一種大家都需要的土特產。

  到了春秋時期,事情就變了。

  齊桓公想了想,這是個亂世,與其被人干掉,不如干掉別人,干掉別人那得需要錢,有錢才能搞軍備競賽,問題是誰能給自己撈錢。

  齊桓公找到了鮑叔牙,鮑叔牙搖頭,表示自己干不了,于是推薦了經濟學家管仲。

  管仲上來之后,實施了“官山海”政策,意思是,齊國所有的山林海澤都是官府的,食鹽與礦產當然也是官府的。

  管仲創造的鹽政,可以說是“部分專賣制”,官府可以采鹽,民間也可以開采,但是有一點,民間開采的鹽,你不能拿到門口,擺個地攤就給賣了,必須賣給官府,官府統一銷售。

  興鹽鐵之利,讓齊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再看秦朝,其實秦朝的興衰,自始至終都有著鹽鐵專賣的影子,雖然有些時候也允許地方開采食鹽,官府負責征稅。

  國家錢不多了,那就在鹽鐵上加稅,加個三五倍?那怎么夠,十倍起步,二十倍也不封頂。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應對匈奴,連年征戰,衛青、霍去病都是這個時候的英雄,可是打仗需要錢,漢武帝一看沒錢了,管管鹽政吧。

  一管鹽,國家就有錢。

  支撐起戰爭的錢財中,一大部分是來自于鹽政專賣所得。

  漢昭帝時期,“鹽鐵專賣”被質疑,于是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鹽鐵會議”,大家坐一桌子,討論討論,要不要繼續專賣鹽鐵,最終,桑弘羊辯手贏了,鹽鐵專賣制繼續使用。

  到了東漢時期,位面之子劉秀廢掉了食鹽專賣法,允許自由開采與買賣,官府只征稅。

  魏晉時期,又采取了完全專賣制,榨取鹽利,西晉也是一樣。

  可到了東晉與南北朝時期,這就有點混亂了,今天搞搞專賣,等手里有錢了,明天再換上征稅制玩玩,反復無常,朝三暮四,像個小人。

  到了隋唐時期,奇跡出現了。

  自春秋到隋唐延續了一千多年的鹽鐵專賣或征稅制,在隋與唐初期消失了。

  隋唐即不搞什么專賣,也不征稅鹽稅,這絕對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存在。

  開皇三年,隋文帝廢除鹽、鐵、酒專賣,也不征稅。

  自開皇三年至唐景云末年,一百二十八年中,根本就不存在是鹽稅一說。

  說程咬金是私鹽販子,不過是后世小說家的杜撰罷了。

  這個時期沒公鹽、私鹽之分,都沒鹽稅一說,誰管你程咬金賣不賣鹽?哪怕你程咬金體格好,扛著三百斤鹽在路口賣,也沒人會把他抓牢里去。

  唐朝開征鹽稅,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估計是給楊貴妃買了太多胭脂水粉,沒錢養老婆了,所以在開元十年,弄了點鹽稅。

  唐代鹽稅很重,其收入一度成為了國庫支柱。如在大歷末年,全年財政一千二百萬貫,鹽稅便有六百萬貫,可謂支撐著半個天下。

  到了北宋時期,出現了“折中法”,讓商人來負責向邊疆運糧,然后給商人發放“交引”,商人拿著這“交引”回到京師,開個證明,之后到鹽場領取食鹽,然后拿出去賣。

  南宋時期,“六賊”之一的蔡京開創性地提出了鹽引法,一式兩份,一份是存根,一份是憑證。商人拿錢來買鹽引,然后去領鹽去賣。

  鹽引法強化了對鹽商的控制,對朝廷有好處,所以后面的朝代也基本上拿過來用。

  蒙元也用的是鹽引制,只不過這些人也不知道咋想的,估計是鹽吃多了,拼命地漲價,一開始,一鹽引也就是九貫錢,過了三十年,一鹽引便漲到了一百五十貫,換下下來,一斤鹽需要三四百文。

  元末時期,雖然陳友諒是打漁的,朱元璋是種田的,但他們都和張士誠一樣,是賣鹽的。

  比如朱元璋,雖然他自己不背著麻袋去賣鹽,但背后有著一大批鹽商支持著,要不然你以為哪里來那么多經費打仗……

  朱元璋堅持的是鹽引制,到朱允炆這里,還是鹽引制。

  商賈想要販賣鹽,需要遵循“開中之法”與“鹽引制”,朝廷在地圖上畫個圈,只要商賈往圈里運輸一定糧食,那官方就給你鹽引,你用鹽引領取了鹽,記得別亂跑,也別在路口蹲著了,去官府指定的位置賣鹽。

  所以,對于這個時期的蒙古部落而言,想要走正常貿易,拿到中原的鹽鐵,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除非,走私!

  而宋晟所言的商人,其實是走私商人。

  朱允炆盤算著,用這些本該殺頭的人去搜集蒙古部落的情報,到底可不可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