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大督官(三更)
  道路旁,大樹后。

  薛夏吐掉嘴里的柳枝,看著從另一棵樹上跳下來的索靖,道:“他就是你說的楊烽火,那個小旗牌兵?”

  索靖彈了彈衣襟,笑道:“怎么樣,還不錯吧?安全局若不要的話,我們可想要他。”

  薛夏站了起來,走到道路上,看著楊烽火、鄭軍、周潛三人的背影,不由贊道:“這是個人才啊,皇上想要找的,就是這種能說明事理,鼓動人心的家伙,說要弄一支素質過硬的政-委,我看他就很不錯。”

  “政-委?那是什么?”

  索靖有些疑惑。

  薛夏聳了聳肩:“不知道,據皇上說,就是管理士氣、意志與軍心的一群人。這個楊烽火雖然有些粗魯,但說話還是很有力量的,就這兩個逃兵,到了前線估計能殺瘋了。”

  索靖認可薛夏的分析,楊烽火一番言論,別說是兩個血氣方剛的人聽了,就是婦孺聽了,怕也會毫不猶豫地去戰斗。

  有信念與沒有信念的部隊,是完全不同的部隊。

  薛夏打了個口哨,樹林深處跑來兩匹馬。

  “走吧,把此事告訴大將軍。”

  薛夏翻身上馬。

  索靖笑著,上馬跟在一旁,催馬奔馳,在路過楊烽火三人時,還深深看了其一眼,什么都沒說,便沖了過去。

  楊烽火三人并不知道過去的人是什么身份,為什么還有人落在更后面,但他們也沒心思想了。

  急行軍是很累的,軍隊已經走了十二天了,每日都行軍七八十里,對于騎兵來說,這點距離不算什么,但對于步兵來說,就有點遭罪了,即便是京軍日常拉練,也沒有如此高的強度。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大軍行進并不需要攜帶過多的口糧,也不需要身后跟著龐大的后勤軍隊,否則隊伍的速度將會更慢。

  一年多的籌備,足夠朝廷在南直隸、河南、山西、陜西等地設置充足的糧倉,尤其是京杭大運河開通后,為沿途糧倉的設置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在沒有出陜西之前,大軍后勤的壓力并不大。

  開封城外。

  河南布政使施惟中、按察使張明,都司湯弼,開封知府齊泰、同知景清等官員迎候大軍。

  朱棣、徐輝祖、劉儁等率大軍浩浩蕩蕩而來。

  “安營扎寨。”

  朱棣抬起握著鞭子的手,下達了軍令。

  傳令官將命令傳達下去,軍隊開始尋找營址扎營。

  朱棣、徐輝祖等人下馬,面對行禮的河南官員,笑談一二,引眾人含笑不已。

  “齊知府,景同知,近來可好?”

  劉儁上前問候。

  齊泰、景清笑著回應,劉儁是兵部侍郎,三人私交還是不錯。

  劉儁看其他人圍著朱棣在言談,便拉著齊泰、景清到一旁,低聲說:“原本定于五年的大朝覲,因為寒災而取消,改在了今年年底,正好又恰逢再次遴選十優州府與百強縣,這將是兩位最后一年留在開封府了。”

  “哦?”

  齊泰、景清對視了一眼,劉儁的話,是肯定句。

  劉儁笑道:“放心吧,這并不只是吏部評選的結果,也是內閣多次請求,皇上點頭的結果。在出發之前,皇上曾傳召于我,至開封府時,找你二人詳談。”

  “皇上親自囑托?”

  齊泰與景清有些感動,在建文皇帝登基之后沒多久,兩個人就因為開封府官場塌陷而牽連其中,直接被踢到了開封,這一干,就是五年多。

  五年來,開封府風氣大改,百姓忙于耕作,商人絡繹不絕,開封府徹底從一個依賴于朝廷戶部支持的府,轉變為一個向朝廷支持的府,加上移民有效,開封府年年賦稅增加,儼然成為了北方賦稅重地。

  而這,離不開齊泰、景清的清廉為政,勤勉為民!

  這一切,都被朝廷看在眼中,就連朱允炆也對這兩人產生了極大的改觀。

  事實證明,齊泰并不是一個笨拙的無能的人,他只是缺乏歷練,缺乏打磨。歷史上的他直接從東宮屬官提升為朝廷重臣,沒有經驗的書生,只能坐而論劍,不見光影,最后遭遇反噬。

  可經過五年的地方生涯,齊泰用才能、政績證明了自己。

  劉儁很清楚,朱允炆需要這兩個人返回京師,委以重任,只不過有些事還必須處理好。

  “皇上口諭。”

  劉儁輕聲說。

  齊泰與景清剛想下跪,卻被劉儁連忙攔住,快速說:“皇上要你們選好接任之人,務求開封府延續清廉為政的大局,保護開封百姓不遭貪官污吏毒害!”

  齊泰凝重地點了點頭,景清也抓著胡須,呵呵笑著。

  說不想回京,就真的有些自欺欺人了。

  齊泰與劉儁商量一番,看著京軍扎營在野,不由皺眉問:“大軍在此停留不過一夜,何必辛苦扎營?”

  劉儁嚴肅地說:“燕王治軍,令行禁止。大軍停宿,當扎營,這是軍律。當下雖未出關,但也是尊令行事。”

  “燕王作統帥,果是厲害。”

  齊泰沉聲。

  記憶有些恍惚,在朱允炆登基之前,他曾動過削藩,除掉燕王的心思,他登基之后,自己屢屢進言,希望朱允炆發殺機,削藩燕王。

  可這一晃五年,風云變幻,燕王臣服了,周王死了,齊王死了,寧王也臣服了,其他藩王一股腦入了京,要么成了商人,要么守著礦山當金山在家里過日子。

  洪武藩王二三十,就這么眨眼間被朱允炆收拾得一干二凈。

  可令齊泰疑惑與費解的是,朱允炆削藩最畏燕王朱棣,可偏偏在這種關鍵時候,竟啟用了朱棣,還將十萬京軍交付于他!

  這種信任,這種托付,實在是有些不像是自己認識的東宮太子朱允炆,更像是換了一個人。或許,登基稱帝,手握乾坤,氣度、心思與手段都變了吧。

  開封府囤積有大量糧草,足夠大軍取用。

  夜深人靜,朱棣坐在大帳中,聽聞楊烽火的事之后,當即傳喚楊烽火,問詢后,與徐輝祖、劉儁、薛夏等人商議之后,提拔楊烽火擔任五軍營三千軍士的督官,專職鼓舞軍心、培養軍士意志,激發軍士士氣。

  受朱允炆新軍之策革制影響,大明軍隊中雖然沒有推行“雙首-長制”的政-委+軍事長官,但為了強化軍士的忠君愛國思想,培養軍士為國征戰,馬革裹尸的信仰,軍隊中設置了不少儒生為主體的督官。這些督官大多良莠不齊,但為首的三個督官,卻是聞名于整個京軍,是為京軍三大營大督官。

  三千營大督官——陳濟!

  五軍營大督官——陳洽!

  神機營大督官——陳浚!

  最令人驚嘆的是,這三人是親兄弟,為京軍稱為“三陳大督官”。

  陳濟博學強記,讀書過目能誦,經史百家無不貫通,有著“兩腳書櫥”之美譽,原為布衣,后為楊士奇推舉進入翰林院編修《太祖實錄》。

  出于培養京軍政治思想的需要,朱允炆在翰林院中選拔人才進入軍隊,宣讀忠君報國,殺敵立功的事跡,陳濟信手拈來,自春秋戰國,至大明建文,講得軍士熱血沸騰,被朱允炆重視,提拔為大督官。

  再后來,茹瑺推薦陳洽,徐輝祖舉薦陳浚,先后進入京軍,逐漸展露頭角,成為了京軍最高的督官,承擔著朱允炆培養軍隊思想、意志、士氣的重任。

  此番出征,陳濟因身體不適,沒有隨行,由王景彰、陳洽、陳浚擔任三大營大督官。

  按照正常編制,京軍每千人需配置一位督官。可因為優秀的督官太少,朱棣、徐輝祖、鐵鉉等人又不喜歡將就,不合格的腐朽的,沒辦法調動軍士士氣、培養軍士意志的督官,都報給朱允炆,被調離京軍,導致此番出征,十萬京軍,只有三位大督官與四十位督官。

  如此少的督官,如此多的軍士,平攤下來,一個督官要管兩千多人,根本無法顧全,這也就導致有些軍士沒得到照顧,意志不夠堅強,以致于還沒出關,就出現了個別逃兵。

  這是督官失職,是需要擔負責任的,但此時朱棣也沒辦法處理過甚,因為不怕死的督官數量實在是不夠,雖有武將在一旁節制,但論說話,論鼓舞士氣,粗人還真不一定頂得上讀書人,要知道讀書人硬起來,還可真是渾身碎骨渾不怕了。

  西北的軍情文書已經不再直走京師,而是先走朱棣的軍營,再走京師。

  宋晟、楊榮再發急報,央求朝廷務必快速起兵出征,萬萬不可延誤。

  朱棣看著這份軍情文書,對徐輝祖、何福、劉儁、薛夏等人說:“從宋晟的告急文書中可以看得出來,西北情況不容樂觀。”

  徐輝祖看著文書,皺眉說:“帖木兒遣離各國使臣?”

  朱棣淡然一笑:“這不過是帖木兒想要保守軍事秘密,掩蓋進攻目標,想要出其不意東進罷了。”

  徐輝祖凝重地點頭。

  帖木兒這是將戰爭的準備做到了極致啊,連使臣都給趕走了,看得出來,他是真的想大干一場,而且還渴望取得全勝。

  何福有些擔憂,問:“帖木兒會不會提前興兵東進?”

  朱棣憂愁地說:“現在我們已經出兵,都到了開封了,倒不擔憂帖木兒會提前東進,而是擔心他拖延東進。”

  “拖延?拖延的話豈不是等到冬日,冬日走高山險路,他就不怕出意外?萬一來一場寒災,牛羊馬軍士都凍死在山里也不是不可能。”

  徐輝祖連忙說。

  朱棣當然知道這個道理,遼東每年都有凍死牲畜與人的報告,尤其是建文五年底的寒災,聽說遼東一些女真部落直接被凍死一半,慘不忍睹。

  可問題是,冬天冷得要人命,夏天熱起來,也一樣要人命啊。

  西域的氣候,詭的很。

  聽說一到夏日,白天溫度簡直能把人給烤了,除了駱駝,牛、羊、馬都不敢走白日的沙漠。

  若帖木兒夏初出征,等打到哈密附近,夏天估計還沒過去,他們想要穿過瀚海抵達敦煌、瓜州,那就太難了。若延遲至秋日出征,對帖木兒反而是一個好的機會,可對大明來說,壓力就太大了。

  看來,得讓宋晟拿著小木棍,戳一戳帖木兒……

  PS:

  感謝v臭不要臉v讀者兄弟的打賞,十分感動,十分感謝。也謝謝大家的支持,月初有票的請給驚雪,謝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