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開蘇伊士運河?
  亞當、威廉等人對視了一眼,都驚訝于建文皇帝的視野,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君主,僅僅了解大明,他還知道大明之外的威尼斯,知道地中海,知道紅海,知道馬穆魯克王朝。

  仔細想想,也可以釋然。

  大明最西面的領土是塔什干,那里距離帖木兒國的撒馬爾罕并不算遠,大明又開了絲綢之路,帖木兒國的商人會帶來消息。何況還有鄭和的遠航船隊,他們抵達過紅海,了解西方國家與海洋,想來也告知了建文皇帝。

  亞當想起經歷的苦與累,感嘆不已:“回偉大的天子,我們先是自威尼斯招募船員,乘船只抵達馬穆魯克王朝北部的尼羅河河口,然后將數不清的貨物搬運下來,招募了伙計與百姓,與船員一起,耗時兩個月才將貨物轉移至紅海岸,在那里花費了重金租買船只,重新裝運貨物,這才啟航南下東進,沿著鄭和水師的路線,有驚無險的抵達了大明。”

  朱允炆微微皺眉:“兩個月?”

  亞當重重點頭,沒錯,就是兩個月。

  雖說那一段路不到四百里,但貨物轉運卻需要大量的時間,加上是沙漠遠行,每日行進不遠,最令人頭疼的還是馬穆魯克王朝的盤削,他們并不希望威尼斯商人借道遠航,除非付出令他們滿意的代價。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輕聲說:“時間太長,耽誤了遠航,也讓航程變得漫長。”

  亞當連連點頭。

  來會倒騰貨物不說,還需要中途換船,接受馬穆魯克王朝的重稅,若能繞過去,誰都想繞過去。可繞不過去啊,要想進入紅海,還得經過馬穆魯克王朝。

  朱允炆沉思著,盤算著要不要將另一條航線告訴亞當,此時引導歐洲國家南下非洲,經好望角進入東方,對大明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

  寧王朱權已經答應前往非洲了,他有著足夠的謀略與智慧去應付復雜的局面。這個時候讓歐洲人跑出來,多少有點給寧王添堵。

  算了,知道了那一條航線的威尼斯會沒落,取而代之的是葡萄牙、西班牙。現在威尼斯還有利用的價值,大明想要推動初級工業的發展,就需要大量的資源與資本,沒有一條通暢的路,大明很難將物美價廉的商品傾銷到歐洲,開辟出市場。

  只有徹底摧垮歐洲的各種產業,才能讓他們淪為大明商品的市場,努力服務于大明,不斷為大明積累財富與物資,繼而淪為附庸。

  想要踢開歐洲市場,大明需要一條河道,這一條河道貫通紅海與地中海。可現在的馬穆魯克王朝并沒有蘇伊士運河。

  朱允炆目光變得堅定起來,嚴肅地說:“朕希望威尼斯也好,其他西方諸國也好,都可以享受和大明子民一樣的生活,讓絲綢、陶瓷、茶葉與各種貨物東西暢通。可總是換船轉運貨物也不是個辦法……”

  亞當苦澀。

  威廉無奈地說:“圣明的天子,我們也不想換船、轉運貨物。可沒有河道,我們無法航行。”

  朱允炆舉杯一飲而盡,悠悠地說:“既然沒有河道,就不能開出一條河道嗎?大明的大運河近四千里,紅海到地中海最近的地方尚不足四百里,開出一條河道來,你們的船只不就可以直接進入紅海了?”

  “開出一條河道?”

  亞當震驚。

  威廉等人一時之間也不敢說話。

  仔細想想,朱允炆說得也并非沒有道理。沒有河道,那就開鑿出來一條,問題不就解決了?

  可有道理并不代表可以行得通,大明人口眾多,地大物博,說開河道就能開了。可威尼斯想開河道也開不了啊,因為那里是馬穆魯克王朝的地盤,他們不答應,誰能開河道?

  朱允炆引導著說:“你們回去之后,可以告訴威尼斯總督,可以告訴其他國家的公爵、國王。想要大明的貿易利潤,想要無盡的財富,最好的辦法是說服馬穆魯克王朝,在紅海與地中海之間,開鑿出一條南北方向的運河。”

  “一旦運河暢通,船只往來將再無阻礙,你們也無需耗費時日轉運貨物,更不需要更換船只。只需要繳納過河的稅,便能開啟遠航。這其中的好處,利益,相信你們可以看得清楚吧?”

  亞當自然知道這個設想一旦實現將會是何等的偉大,諸多困在地中海中的國家將會擁有一條進入東方的最便捷通道,成本降低了,利潤自然也就高了。

  可問題是,馬穆魯克王朝未必會同意。

  朱允炆自然知曉馬穆魯克王朝不會同意,但這個想法必須傳達出去,至于會給馬穆魯克王朝帶來多少麻煩并不要緊,要緊的是這件事將會消耗西方諸國的精神與注意力,甚至會帶來矛盾與沖突。

  退一萬步,即便是馬穆魯克王朝點了頭,等河道修出來,至少也需要三五年,到那時候,朱權早就控制了非洲要地,未必不能北上一下,扼守住這一條通道,讓其成為大明向歐洲傾銷商品的通道。

  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戰略位置需要大明的力量來主宰。

  殖民也好,半殖民也好,這一條路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了,它像是高山上滾落的石頭,會有慣性。

  亞當、威廉不知道怎么離開皇宮的,只記得朱允炆很高興的樣子。

  等第二天醒來,黃二月、陳余就帶人拿來了樣品與亞當、伯雷等人商議采購事宜,亞當充分發揮了商人本色,以批量購買為由,希望黃二月、陳余降低價格。

  按照大明市價,棉布一匹一百五十文,絲綢一匹六百文。亞當開出了一匹棉布一百文、一匹絲綢五百文的價。

  黃二月、陳余反復爭取,最后以一匹棉布一百一十文、一匹絲綢五百二十文的價成交。

  亞當、伯雷等人很滿意,這個價格在市面上都很難購得,皇室給足了誠意。黃二月、陳余也很是滿意,約定出航之前半個月備好貨物,并幫忙運至其船上。

  生意事,一拍即合。

  亞當等人帶來了貨物販賣,又將販賣所得的錢鈔消費在大明購置貨物,商品流轉,貨幣也沒有外流,相反,亞當等人隨身攜帶的金幣與資本進入了大明,成為了大明國際生意的“順差”。

  蒸汽機優化與改良逐漸深入,穩定性與實用性基本沒了問題,一些容易出現的問題也得到了避免,蒸汽機的應用年限延長,可靠性有了保障,開始在皇室產業、朝廷衙署中發揮巨大作用。

  工部拿出了一萬兩,在匠學院購置了十臺蒸汽機,將其應用在器物打造上,一時之間,效率大大提升。

  為了利民,工部甚至提出使用蒸汽機來打水,以緩解旱澇災害問題,這讓朱允炆不由地有些郁悶。

  也不知道工部需要購買多少蒸汽機才夠解決一大片區域內的旱澇問題,再說了,蒸汽機使用并不是沒有成本的,其不僅需要維護,更換零部件,還需要使用大量煤炭,煤炭也是要錢的,靠著蒸汽機去解決旱澇,難。

  考慮到鐵船廠居高不下的成本,戶部提議將蒸汽機拿出來,售賣給商人,尤其是售賣蒸汽機船只以增國庫,被朱允炆斷然拒絕。

  在朱允炆看來,蒸汽機事關大明國運,是初級工業的核心,在初級工業沒有打下堅實基礎的時候,不適合公開,更不適合讓商人擁有。

  商人是會跑的,尤其是蒸汽機船,一旦進入西方,可能會引起西方仿制,繼而掀起工業革命,拉近與大明之間的差距。

  為了支撐鐵船廠運作,朱允炆不得不咬牙,自掏腰包,從后宮中調出三十萬兩,這讓馬恩慧很是不高興,找來夏元吉的老婆就是一頓數落,話里話外就是為了告訴戶部尚書別總是打自家錢財的主意,否則讓他好看。

  夏元吉很無奈,但也沒當一回事。朱允炆也很無奈,誥命夫人歸皇后管,自己也說不得什么,畢竟也算是她的錢。

  開國四十年大閱兵的消息在八月初就開始傳開了,建文報更是連續登載消息,連一些窮鄉僻壤也聽聞了大閱兵的消息。

  行人司一下子幾乎空了,一批人隨著水師南下,準備將大明開國四十年大閱兵的消息告知南洋諸國,讓他們派遣重要人物參加,敢派個無名小卒等著瞧。

  湖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土司紛紛受召,朵顏衛、福余衛、女真部落首領也收到了邀請,不是部落首領親自帶隊,就是首領之子帶隊。

  瓦剌的馬哈木聽聞消息,面色不定,雖然面對韃靼的威脅,最終還是決定讓把禿孛羅再一次前往大明,看看大明所謂的大閱兵是什么樣。

  本雅失里、阿魯臺等人聽到消息根本沒有理睬,大明如何如之何都與韃靼沒關系,在沒有一統草原之前,韃靼是不會去南下的。

  消息傳入朝……鮮,李芳遠與群臣商議多日,最終下了決心,命世子監國,自己親自帶隊前往大明,見一見大明天子,看一看大明軍威!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