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太子的判斷
  武英殿。

  解縉、楊士奇、鐵鉉、徐輝祖、李堅、朱棣入座。

  中間擺放了一桌一凳。

  朱文奎坐在中間,有些緊張,悄悄看了看解縉、楊士奇,不知道這兩位先生對自己的文章是否滿意。

  解縉與楊士奇交換了紙張,看過之后,呈報給朱允炆。

  楊士奇走出來,甚是欣慰地說:“皇上,太子文章立意明確,鞭辟入里,以史為證,詳說了土地與王朝興衰關系,讓我等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臣以為,此文章勝過國子監一眾文章,是一篇奇文。”

  解縉贊佩:“歷來都說以史為鑒,可我等目光淺短,沒看到土地兼并之危害是如此之深,此文振聾發聵,正在當時,宜登于建文報,發布天下。”

  朱允炆看了一眼放松的朱文奎,冷哼了一聲。

  朱文奎立馬低下頭。

  朱允炆拿起朱文奎的文章,這篇文章多少有取巧的成分,里面諸多觀點,包括“王朝周期”論,都是自己教導的,而非朱文奎思考出來的。

  但不得不說,朱文奎能將這一套理論深入理解,并完整闡述出來,對他來說已經算是不錯了。

  “那就依解閣之言,發出去吧。現在地方上不少官員怨聲載道,埋怨朝廷控制田畝數量,用這一篇文章告訴他們,只要在大明為官,他們就休想兼并土地過甚!”

  朱允炆威嚴地說。

  解縉苦澀不已,你這樣,你兒子這樣,確實,他們想肆無忌憚兼并土地怕是不太可能了。

  楊士奇皺眉:“皇上,官員不兼并土地,那地方士紳……”

  解縉打了個哆嗦,看向楊士奇。

  楊士奇不介意,自家地都退了,那些士紳憑啥還霸占著大量土地,比官員還多,到底誰是官?

  朱允炆嚴肅地點了點頭,說:“土地兼并必須遏制,官員不能放肆,士紳一樣不能放肆,避免官員與士紳勾結,隱匿田產。在朝廷整頓完官吏田產之后,再著手處理地方士紳大族吧。考慮此事影響甚大,士紳方面應該限制多少田產,還需戶部、內閣仔細厘定。”

  楊士奇、解縉答應。

  朱允炆看著一臉為難的解縉,凝重地說:“朕知道,此舉會得罪許多人,但這種得罪人的事朕不做,誰來做?等到文奎繼位,阻力恐怕更甚此時百倍。諸位要清楚,朕此舉并非瘦天下而肥皇室,是在給大明打造地基!為了子孫后代,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有所犧牲!”

  解縉明白這些道理,只不過朱允炆說得都太遙遠,那些事,至少是一兩百年之后的事了。

  子孫后代?

  沒錯,無數人活著考慮兒孫,但皇上啊,可沒幾個人會考慮兒孫的兒孫,太遠了。沒有幾個人愿意犧牲眼前的利益,來換取四世孫、五世孫乃至十六世孫長遠的利益。

  規定田產數量,已經讓許多官員吐血,你還想要動地方士紳,就不怕惹出大麻煩來?要知道一個縣只有一個知縣,但一個縣卻可以有幾個士紳,幾十個士紳!

  朱允炆也明白這個舉動的后果,在沒有充分準備之前,不宜倉促對這些人動手,于是補充了句:“此事暫且擱置,待處理完官員田產之后再奏議,務必保密,不可泄露。”

  解縉、楊士奇重重點頭。

  “繼續吧。”

  朱允炆看向鐵鉉。

  鐵鉉拿出幾份文書與一份試卷,遞給朱文奎:“這一道題,考驗的是推斷,水師都督府出題。”

  朱文奎接過,看向試卷,寥寥兩行字:

  基于這些材料,推斷日本國北征朝鮮的大致時間。

  朱文奎看向鐵鉉,又將目光投向水師都督府的李堅。

  日本什么時候北征,安全局也沒個準情報,讓自己推斷,如何推斷得出來?

  沒辦法,這是一次不容退避的考校。

  朱文奎定了定心神,開始翻看文書,這些都是情報,來源不同,有來自安全局的,也有來自朝鮮的,還有來自阿伊努人的。

  這些情報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日本足利幕府在準備北征,但都沒有提到具體時間。

  一炷香之后,朱文奎提筆作答。

  鐵鉉接過試卷看了看,傳閱給朱棣、徐輝祖、李堅,三人看過之后,皆微微點頭。

  楊士奇與解縉看過之后,將試卷呈給朱允炆。

  朱允炆掃了一眼,看向朱文奎:“你認為足利義持將在五月渡海北征朝鮮。”

  “是的。”

  朱文奎認真地回答。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理由。”

  朱文奎展開一份文書:“按照朝鮮、安全局與阿伊努人三方提供情報,足利義滿還活著的時候,幕府所有兵力不過五萬至七萬之間,加上各地守護大名,其總兵力應不會超出二十萬。可消息稱,足利義持如今要征調三十萬大軍。”

  朱允炆端起茶碗,安靜地看著朱文奎。朱棣、徐輝祖等人也期待著。

  朱文奎將文書放下,認真地說:“父皇與諸位先生教導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戰爭,都需倚仗后勤。對于日本國而言,其平時兵力并不多,驟然之間增加大量兵力,勢必會導致后勤供應出現問題。他們若不想被后勤拖累,唯一的辦法就是盡早出兵。”

  “考慮日本國要征討朝鮮國,必須走一段海路。而日本國又無蒸汽機船只,必須借助季風。這些都決定了他們只能選擇在秋日之前作戰。所以,兒臣斗膽猜測,足利幕府極有可能會選擇在五月出兵。”

  朱允炆沒有說話,而是看向朱棣、徐輝祖等人。

  朱棣起身,詢問:“四月至七月,朝鮮南部海域吹東南風,你為何不猜測六月或七月?”

  李堅、徐輝祖連連點頭。

  朱文奎知道,父皇不喜歡無端揣測,需要給出依據的判斷,緩緩說:“因為五月出征,六月與七月,可以穩固大后方,打造后勤倉庫。若六月或七月出征,那留給后勤補充的時間就十分有限,無論作戰順利還是不順利,都對局勢不利。”

  朱棣拍掌,轉身看向朱允炆:“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太子才智過人,目光如炬。”

  徐輝祖很是欣慰,看得出來,朱文奎雖然在處理政務上有些生疏,但在大事上并不糊涂,對事情判斷有理有據。從這一點上來看,朱文奎比朝鮮王世子李褆好了幾百倍。

  朱允炆抬了抬手:“今日考核結束,幾位先生對你都很滿意,下去休息吧。”

  朱文奎行禮離開武英殿。

  朱允炆看向解縉、楊士奇:“太子能有今日,你們兩位是用心的,還有詹事府的先生,都是功臣。”

  解縉、楊士奇感動不已。

  朱允炆看向朱棣,笑著說:“四叔,瞻基有十一二歲了吧,朕想讓他入東宮,陪太子讀書,你看如何?”

  朱棣吃驚地看著朱允炆,從考核到國事,突然跳到家事上來,多少有些不適應。

  讓朱瞻基陪太子讀書?

  朱允炆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朱棣不明白朱允炆的想法,但知道這是孫子朱瞻基的機緣,連忙說:“臣代瞻基謝皇上。”

  朱允炆滿意地笑了笑:“瞻基聰穎好學,為人醇厚善良,朕很是喜歡,讓他陪著太子,一來讓他們兄弟親近親近,二來看著點太子,糾正太子過錯。”

  徐輝祖看著朱棣傻笑,一臉羨慕。

  誰都知道,跟太子親近絕對沒壞處,說不得日后還能憑借著這一層關系給家族帶來更大榮光。

  楊士奇低著頭沉思。

  建文皇帝圍繞著太子的安排不斷增多,甚至開始讓太子參與部分政務,可這些舉動多少顯得有些倉促與著急了。

  雖說太祖時,朱標十五六歲接觸過政務文書,但真正參與到政務之中,是在成年之后。

  可朱文奎距離成年還五六年,建文皇帝也不過三十二出頭。

  一個年少活力,一個春秋鼎盛。

  按理說,建文皇帝不需要如此過早過渡部分權利,或過早讓太子真正接觸政務,等個十年也不遲。可建文皇帝偏偏做了,在他精力正是旺盛的時候。

  “效仿太祖嗎?”

  楊士奇摸不清楚朱允炆的打算。

  無疑,朱文奎是優秀的,這一點沒有任何爭議。

  朱文奎推測的日本國北征朝鮮時間,正是兵部、五軍都督府等推斷的時間。此時已是四月中旬,距離五月份不遠了。

  “皇上,臣請旨前往遼東或大寧。”

  朱棣嚴肅地說。

  朱允炆凝眸,命人掛出東北輿圖。

  徐輝祖介紹道:“據安全局與商人得到的情報,朵顏衛確實正在與韃靼聯系。只不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朵顏衛的主要人物并沒有前往韃靼部落。但在三月中旬,朵顏衛的一名千戶進入了哈剌溫山,這應該是接觸風險增加的證據。”

  朱棣指著哈剌溫山,又指了指朝鮮方向:“皇上,若日本國當真進攻朝鮮,此時朵顏衛又與韃靼勾結,我們極有可能面臨兩線,甚至是三線作戰的危險。此時臣領兵出關,有助于威懾朵顏衛與韃靼,讓其不敢輕舉妄動。”

  朱允炆盯著輿圖,輕聲問:“朵顏衛當真有造反的膽量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