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元輔 > 第263章 大明聯合驛站(上)
  對于皇帝的金口玉言親自催促,高部堂還是很給面子的。次日一早,由戶部尚書高務實領銜主筆、兵部尚書周詠聯名附署遞呈的《為遵圣意紓民困省耗費請革新驛站并議郵傳諸事疏》便送進了內閣,簡稱《革新驛站疏》。

  當日內閣的主筆閣臣恰好是首輔申時行,他一看到這道《革新驛站疏》居然寫了洋洋灑灑兩萬余言,立刻就知道正戲來了。申元輔飛快地把這道疏文自己先看了一遍,看完后深吸一口氣,閉目思索了一下,立刻派人將王錫爵找來議事。

  沒錯,此前的“廢除糧長制”風波正是由王錫爵提議、申時行拍板,然后兩人合作暗中推動的。目的當然毫無疑問,就是針對高務實。

  申元輔值房之中的其他人早已被請了出去,整間房里只有他一人,雍容平和地端坐不動,真個是宰相氣度。

  王錫爵進來左右掃了一眼,面上露出微笑,道:“看元輔這架勢,想是高日新終于肯應戰了?”

  “嗯。”申時行點了點頭,伸手虛做一個請式,道:“元馭兄請坐。”

  王錫爵道了聲謝,自行落座,又問道:“不知我所預料的那上中下三策,高日新是選了哪一策?”

  “如我所料,高日新選了上策。”申時行微微一笑:“元馭兄,我記得你此前剛剛回京入閣的時候,我便和你說過,高日新雖然年輕,但他在十幾年前就表現得如同一只老狐貍了,你若只把他當做小狐貍看,那是真要走眼的。”

  王錫爵聽了申時行的話,居然也沒有太意外,頷首道:“元輔所言甚是。這一次他都能放棄下策與中策,可見此子不僅聰慧,而且極有定力。

  不瞞元輔,我曾以此策問及犬子,讓犬子站在高日新的立場來思考如何應對我所設計的這一局面。當時犬子先想了一會兒,回答正是下策。我又指點了幾句,犬子再三思考,也才想到中策。”

  王錫爵嘆息一聲:“非是錫爵自夸,犬子論讀書還是不錯的,可惜在這些事上與高日新一比,兩相差距實不能以道理計。”

  王錫爵之子王衡曾獲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因為有人嫉妒,污蔑此次考試有舞弊情況,王錫爵一怒之下當眾表示自己退休之前兒子不再應試。所以歷史上王衡是在萬歷二十九年才再次參加科舉,一考便是第二名,與乃父當年一樣成為榜眼,同時為自己當年的解元正了名。

  此刻王錫爵說他“讀書還是不錯的”,那真不叫自夸,甚至還太謙虛了點。不過,王錫爵評價他在政治上的水平不行,從其只想到“預定三策”中的下策,甚至經過指點也只想到中策來看,似乎……也不算妄自菲薄,基本就是事實。

  不過申時行還是勸他看開點,苦笑道:“令郎尚未出仕,不知宦海兇險,能想到下策已經不錯了。犬子入仕經年,我同樣也以此計考他,他想了一整晚,也不過想到中策。”

  王錫爵搖了搖頭,道:“我所料之下策,是以京華之雄厚財力,強行接下各地糧稅及金花銀之解運。此策之中所包含的考量與權衡,在于京華是否能夠接得下此事,以及接下此事之后所造成之影響。

  犬子當時報了幾個數,大概意思便是京華只需要投入天津、上海、寧波三港或最多再加上廣州港在內四大港之年入,便能接下此事。在他看來,能夠接下如此重任,實在是為朝廷、為皇上分憂,必能讓皇上高看,從此倚重更甚,善莫大焉。

  而后我便提示他說,倘若京華一力掌控天下財賦之轉運,朝廷一舉一動都要仰仗其力,則天下之權究竟在誰?”

  “犬子被我問得怔住,好半晌才回過神來。”王閣老嘆息一聲,道:“然后他又說,既是如此,那便接不得這個差事,不如發動言論,以祖制不可輕易而推脫。

  另外他又說,江南等地自一條鞭法施行之后,解運糧稅變成了解運金花銀,為各地糧長省去許多麻煩和耗費。是以大可繼續將一條鞭法推廣天下,待到兩京十三省都只需糧長們解運金花銀,這耗費自然也就下來了,糧長之制也就勉強還能繼續維持……呵呵,委實天真。”

  申時行無奈道:“小輩尚難擔當重任,我輩除了悉心教導,又能如何?”

  說完這話,申元輔自嘲似的搖了搖頭,又道:“不過話說回來,這中策雖然有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之患,但若是為免朝局動蕩而考慮,其實倒也算是一次太極推手。此策雖不治本,好歹也能治個標,俟得將來格局變化再做打算,本也不能說錯,還算是慎重之謀了。”

  “慎重之謀?”王錫爵從鼻孔里發出一聲冷笑,森然道:“高日新若只如犬子這般能耐,漫說是挑了下策,便是挑了這中策,我都有至少三種辦法讓他威信掃地,不僅在皇上眼里大失能臣氣象,在實學派內部也要被許維楨、沈仲化抓到機會,狠狠地打擊一番。

  說不定到那個時候,高日新便要丟了他那‘天下文膽’的虛名,也將再不復‘三代首輔之所望’的地位!若能如此,我心學內部至少便能得數年喘息之機,遴選后進、著重培養,將來再與實學相爭,便不愁無人能繼了。”

  申時行露出一臉苦笑,嘆息道:“可他畢竟是高日新啊。元馭兄,他是八歲便做了太子伴讀的人,到如今其實差不多已經出仕二十年了,豈能把他看做那些不及而立之年的新科士子?”

  王錫爵眉頭一挑,問道:“那么這位‘老臣’此番到底是打算如何應對?可是如我所料的那樣,拿驛站出來頂替京華如今在解運諸事上的用處?”

  “他么……算是吧。”申時行點頭道。

  王錫爵這次總算笑了起來,道:“好,好,好。雖然他這么做逃過了最大的陷阱,不過用驛站取代京華的船隊馬隊,一來是他京華依舊要損失一筆收入,二來那驛站之事涉及甚廣,要協調好可不容易,咱們有的是辦法繼續給他制造麻煩。

  只要麻煩一多,縱然他生了一顆比干般的七竅玲瓏心,也免不得會有忙中出錯的可能,到時候……哼!”

  申時行看來卻沒王錫爵這般樂觀,他皺著眉頭,揚了揚手中的那道奏疏道:“驛站之事自然是牽涉甚廣,不過從他今日這道奏疏來看……他似乎并不怕牽涉甚廣,甚至還有些生怕牽涉不夠廣似的。”

  申元輔說著,把手中的奏疏朝王錫爵遞了過去。

  “哦?”王錫爵的表情看來有些意外,微微皺眉接過奏疏,道:“我且看看。”申時行點頭道:“元馭兄請自便。”

  王錫爵看這道奏疏看得十分仔細,不僅一字不漏,而且時不時還會沉吟不動片刻,甚至倒回去再看上文。

  申時行的耐心極好,完全對得起“首輔氣度”四字,從頭到尾一言不發,別說催促了,就連多余的動作和聲音都沒有半點。

  好不容易等到王錫爵看完奏疏,申時行依舊不曾主動開口詢問,而只是看著王錫爵面帶思索地將奏疏放在一旁。申時行面色如常地看著他,等他先說話。

  誰知道這次王錫爵竟然一反常態,沒有一上來就論及己方的應對之策,反而捻須夸贊道:“倘若不問立場,高日新以其魄力才干而言,誠可謂不世之王佐。”說著,用手指點了點被他放在案上的奏疏,再次贊道:“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

  申時行沉默了一下,輕聲道:“惜非同道。”

  王錫爵面色一滯,幽幽長嘆,道:“是啊,惜非同道。”

  他方才所贊高務實的“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乃出自曹植,是曹植稱贊荀彧的話,出自其《光祿大夫荀侯誄》。

  曹植當時的原句是“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歔欷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顯然這是曹植在荀彧去世之后寫來紀念和贊頌他的,性質上屬于蓋棺定論。

  以王錫爵當年三鼎甲級別的學霸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他偏偏用這樣一句對荀彧的“蓋棺定論”用在年紀輕輕的高務實身上。

  考慮到他說這句話的語境不像是反諷,那只能說明他看完《革新驛站疏》之后,是真的被高務實的舉動震撼了,所以才有這樣過分的夸贊。

  在后世,連諸葛亮都有人質疑,反倒是對于曹操陣營的荀彧,幾乎所有人都不吝贊其一句王佐之才,可見其才能之高,品行之正。大明以降,除了紅朝首任總理之外,怕是很難再找出這樣一塊無暇之璧。

  不過,要說王錫爵忽然之間對高務實評價如此之高的原因,還得先說一下他之前提到的驛站之事“牽連甚廣”的根源。

  大明驛站的建立、平時的制度、出現的問題等,本書前文已經提到過[注:參見本書卷二,冠京華,第045章,諭德上疏],此處不再贅述,且說幾點尚未提到的。

  早在元朝的時候,驛站叫做“站赤”,有馬、車、牛、驢、船、狗、轎等多種方式,馬匹是最主要的,牛、車、船亦為數不少。

  種類一多,管理起來就很麻煩。于是朱元璋把元代繁瑣的驛站分類進行簡化和歸類,將馬站、船站合為水馬驛,牛、騾、驢、駝這些大牲口和運夫單獨析出,設為遞運所,再加上從元朝繼承而來的急遞鋪,此三者便組成了大明驛站的三大部分。

  那么,明代的驛站是歸屬于哪個衙門管理呢?這就要說到一個很殘酷的現實了。大明沒有“高官”的轉運部門,宋、金的轉運司在明朝是不存在的。

  結果就是明代解運物資,是以州縣為單位。這屬于明代財政制度的一個方面,此處不做過多解釋,只說一點:這個現實存在,導致了明代驛站三大體系是直接隸屬于中樞的,而具體來說,屬于兵部車駕司。

  大明廢中書省而權歸六部,兵部理論上是歸皇帝直接領導的,兵部車駕司掌鹵簿、儀仗、禁衛、驛傳、廄牧之事。也就是管理皇帝儀仗、車駕,同時管理驛站系統。

  而地方的驛站,管事的叫驛丞,衙門是掛在州縣衙門,所以驛丞往往也算在州縣的官吏里,驛站的辦公經費是從州縣財政里調撥,所謂“支直于府若州縣,而籍其出入”是也。

  但是大明的正稅并不包含這一項,所以對于驛站的經費,是要單獨征收的,這在后世有個專用詞叫“攤派”。比如說,這一年驛站一共花了一千兩銀子,本縣有五千戶人口,那就是每家攤派二錢銀子。

  以上是驛站整體的情況,但光說整體不能深入問題的復雜性,還得單獨具體的說一下這三種體系。

  水馬驛前面說了,分為水驛、馬驛,水馬設驛往往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兩地之間正好是一天的路程,這在高務實初任廣西巡按御史的時候就提到過。

  也就是說,你今天一早從這個驛站出發,走一天,到下午的時候肯定能趕到下一個驛站。這兩地之間的距離,馬驛是六十到八十里,水驛是一百到一百二十里。這個時代騎兵部隊每天行進速度一般是在七十里(不考慮特殊情況,比如精銳騎兵脫離輜重奔襲等)。

  在沒有改變主要交通工具的前提下,這個速度一直到后來抗戰的時候仍是如此,而驛站同樣遵循這個原則。

  急遞鋪起源于宋,在宋朝叫“急腳遞”。金、元沿襲了這一制度,并在元朝發揚光大,正式成為制度。明朝也繼承了元代急遞鋪的制度,并將其再次發揚光大。

  元代急遞鋪之間的距離尚不固定,“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則設一鋪”,而明代則在洪武元年正月建國的時候就出臺規定:“急遞鋪,凡十里設一鋪”。

  實際操作中,限于地形因素,當然也并非真的就如此整齊劃一,但多數還是遵循此規定的。后世很多地方有一些地名,比如叫八里鋪、十里鋪、十八里鋪、三十里鋪之類的,大多都是這種急遞鋪的歷史遺存。

  遞運所則是大明首創,其實就是把元代站赤中的牛、騾、驢、駝等幾種站單獨析出而設。前面說了,大明沒有省一級的遞運部門,所有的解運都是以州縣為單位分開遞運。

  明初的時候就是如此,是以各地衛所的駐軍來運送,后來朱元璋覺得這樣容易影響地方戍軍的戰斗力,所以就單獨設立了一個體系叫遞運所,每個城池一處。

  而平時所說的驛站,一般往往單指馬驛,或者頂多加上水驛,而實際上并非如此。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驛站體系屬于國家、朝廷,其設置的初衷就是為朝廷服務,可并非是為社會提供便利的,因此此時的驛站本身是不允許個人使用的。

  大明的水馬驛,主要作用是接待往來朝廷官、吏、兵(不是打仗的兵,算是通信兵),而這些公職人員,需要拿一個驛符,這個是朝廷按需配發的信物。

  比如說你是行人司的一名行人,這是明代的一個官職,品級不大,一般負責傳旨——之前說過大明并不是由太監專門負責傳旨——現在你是行人司的行人,你從北京出發,前往云南省城,給鎮守當地的黔國公宣旨,告訴他說皇帝念沐公爺你久鎮邊疆功高勞苦,特意升官一級。

  那么你在出發之前,就需要去兵部車駕司領取一個驛符,上面會寫上你是誰,要去哪兒,辦什么事,屬于哪個衙門。這些都寫清楚了,你才能拿著走人,沿途驛站才會為你服務。

  具體來說格式一般是這樣的,上面寫著:“皇帝圣旨:公差人員經過驛站,持此符驗,方許應付馬匹。如無此符,擅便給驛,各驛官吏不行執法徇情應付者,俱各治以重罪,宜令準此。某年某月某日。”在這道驛符中間還畫著一匹馬。

  然后從北京到昆明這五千多里的路,你大概要走兩個月,其間換乘馬匹、船只,包括吃住費用,都完全由各處驛站承包,你個人通通不用管。

  如果你沒有這個驛符呢?那很抱歉,你是不能使用驛站的。

  當然,之前說過明朝中后期很多制度都被陽奉陰違搞得名存實亡了,驛符也不例外。不是說這東西沒了,而是經常變成了一種禮物,成為居家旅行走親訪友必備。

  比如徐霞客寫他的游記需要滿天下跑,其間就沒少用這個——然而他并沒有官職,理論上根本不應該能用上這個東西。

  于是這樣一來,地方驛站的經費一年比一年高,財政壓力一年比一年大,最后崇禎說干脆把驛站取消一部分吧。

  其實崇禎只是裁撤了三成的驛站,并沒有廢棄整個驛站體系。但是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有個陜西米脂縣銀川馬驛的驛卒就失業了,沒幾天就干起了造反的好買賣——他叫李自成。

  不過,這個問題在隆慶末、萬歷初的那幾年得到了不小的改善。隆慶五年六月初二,時任太子伴讀、假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的高務實上了一道奏疏,叫做《為遵祖訓原意請整肅驛站以紓驛路疏》。

  經過一系列斗爭和運作,最終這道疏文中提出的主要措施,基本在高拱、郭樸兩任首輔的任期內得到執行。

  這些措施之中最為關鍵的有兩點:其一,取消驛站向地方征收稅款、征發徭役的權力,由地方官府代收一筆驛稅,該驛稅根據驛站規模大小、設施好壞、人員眾寡來定;其次,驛站實際情況的監督,一是由朝廷委派專員每年進行至少一次不定期突擊檢查,二是由當地官府切實督查。

  當時高務實的這兩個舉措,最直接導致的一個中樞層面的變化,就是從那之后戶部也涉及到了驛站的管理體系之內,驛站不再是由兵部單管,而戶部的主要職責是包括查賬在內的各項監督。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持羽靜風塵”、“keyNg”的月票支持,謝謝!

  PS:明天去做核酸,確定陰性之后要回長沙,不然小家伙不滿居家隔離時間就沒法上學……希望排隊的時間不會太長。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