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魏暴君 > 第279章 攻心
  曹芳不置可否。

  他覺得鐘會太樂觀了。

  孫吳君臣雖然處境不妙,卻還沒到俯首稱臣的地步。

  人都是一樣,不見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在魏國大軍沒有能力直接攻克建業之前,他們是不會死心的,更不會束手就擒。總想著再搏一搏,或許還有機會。

  這是一場實力與耐心的較量。

  對他來說,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做持久戰的準備。

  具體而言,就是處理好汝南、潁川大族侵占軍屯的事,恢復淮南、廬江的生產。

  有糧有人,才能打持久戰。

  聊了幾句閑話,曹芳將話題引向了正事。

  鐘會倒也不回避。

  他認為,侵占軍屯的事不必著急,還是慢慢來比較好。

  原因有二:

  軍屯存糧缺額高達四成的原因很多,大族侵占只是其一,各地的將領貪墨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應該區別對待。如果不問青紅皂白,一律嚴懲,會逼著他們抱團,甚至勾結在一起。

  區別對待,才能各個擊破。

  此外,目前已有的糧食已經足夠吃兩三年。有這兩三年時間,淮南、廬江得到恢復,可以生產更多的糧食,保證大軍的攻應。就算汝南、潁川有事,也影響不了大局。

  到了那時候,朝廷給了足夠的緩沖時間,如果還有人不識相,就算施以霹靂手段,其他人也能理解,不會怪朝廷太嚴苛。

  總而言之,這事不能急,也沒必要急,急則生變。

  曹芳雖然不完全贊同鐘會的意見,卻認可他的態度。

  只要鐘會支持他整治汝南、潁川大族,而不是站在對立面,其他的都好說。

  再者,鐘會的建議也有一定道理。

  這事急不來,不能太想當然。

  汝南、潁川的南面是大別山,西面是桐柏山,周邊還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真要逼急了,有人入山林為寇,與江東呼應,也是個麻煩。

  他們商量了一番后,決定從已經被控制的軍屯將們著手。

  柿子挑軟的捏,先處理容易處理的人,追回一點損失是一點。

  ——

  兩天后,曹芳收到了王昶的上書。

  王昶自陳身體多病,不能再擔任征東將軍,請求致仕。

  曹芳與鐘會等人商量。

  大家心里都清楚,曹芳就是不想給王昶立功的機會,以報他當初對朝廷的不忠。這沒什么好說的,是王昶應得的報應,不殺他就是最大的仁慈。

  因此,他們紛紛表示,軍旅辛苦,既然王昶病了,再將他留在荊州不合禮待大臣之道,還是讓他回洛陽養病吧。

  曹芳順水推舟,接受了王昶的辭呈,命王基以荊州刺史的身份代行征南將軍,全面接管荊州軍事。

  征南將軍府的相關人事一概如舊,暫時不做調整。

  這件事心照不宣,就這么定了。

  可是在是否要出兵進攻江陵,牽制孫吳荊州兵力的問題上,眾人卻發生了分歧。

  王廣、傅嘏認為應該出兵,以減輕征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諸葛誕的壓力。

  原本計劃是由豫州刺史程曉率部進攻武昌,逼吳軍自守,現在程曉已經率部協助毌丘儉作戰,威脅武昌無從談起,如果荊州不出兵,武昌的吳軍必然東進,濡須塢、皖城都有得而復失的可能。

  鐘會等人則認為不應該出兵。

  就算荊州不出兵,吳軍也不敢掉以輕心,輕易東進。相反,如果出兵了,卻無法順利攻克江陵,反而會讓吳軍放心東下。

  這次東征,之所以順利,除了天子指揮得當,諸將奮勇之外,淮南、淮北多年屯年積累的糧食功不可沒。如果沒有這些糧食,我軍是不可能如何從容的。

  相反,荊州交戰多年,荒蕪如廬江、淮南,存糧有量,支撐不起大軍的長期間征戰。

  其次,江陵城堅固,難以攻克。

  自從關羽重修江陵城之后,江陵城就沒有被攻破的記錄。呂蒙白衣渡江,靠的是欺騙,誘降了麋芳。若非如此,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局面。

  王基剛接手荊州軍事,兵將不熟,立刻進攻江陵這樣的堅城,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

  如果攻城不克,不僅師出無功,浪費錢糧,還會讓吳軍摸透我軍的底細,放心東下。

  與其如此,不如引而不發,等待更好的時機。

  退一下講,就算武昌的吳軍東下,他們能奪回濡須塢嗎?

  攻守易勢,征東將軍毌丘儉已經將濡須塢由一座面對北方來敵,利于水戰的要塞改造成了面向南方來敵,利于陸戰,又有三萬大軍在手,就算吳軍舉國而來,也未必能攻克。

  經過反復的討論,曹芳最后采納了鐘會的意見,決定荊州按兵不動。

  就算要打,也要等王基上書請戰。

  能不能打,王基才是最清楚的人。他年已六十,去荊州就是為了立功的。如果有機會,他絕不會輕易放過。

  ——

  張儼下了船,抬起頭,看著修復一新的東關,心里很不是滋味。

  這座城是諸葛恪修的,目的是為了刺激魏國,誘他們來戰。結果魏軍來了,諸葛恪卻不戰而走,將這座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務修復的要塞拱手相讓。

  反倒是魏國君臣,占據了此城之后就不走了,還以此為據點,攻克了濡須。

  在岸邊等候的鐘會上前,與張儼行禮,笑容滿面。

  “久聞江東張惠恕(張溫)之名,可惜緣淺,未得一見。今日能見到張君,能夠領略江東名士風采,聊以欣慰。潁川鐘會,見過張君。”

  張儼一聽鐘會的名字,連忙上前行禮,互道仰慕之情。

  且不說鐘會本人的名聲,就潁川鐘氏四個字就夠唬人的了。吳郡張氏雖然也是大族,與潁川鐘氏比起來,還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吳郡張氏成名只是近幾十年的事,遠遠比不上潁川鐘氏。

  再者,鐘會提到張溫,也讓張儼心情復雜。

  張溫不僅是吳郡張氏的驕傲,更是江東士人的驕傲。當初孫權雖然不喜張溫,卻也不得不承認張溫的才華,派他出使蜀漢,以免被蜀漢士人看輕。

  張溫出使很成功,但張溫卻因為稱贊諸葛亮而被孫權忌恨,后來又牽涉到暨艷案,最終死于非命。

  張家也因此遭了大難,幾乎一蹶不振。

  如今孫權駕崩,形勢危急,他才有機會被重新起用,擔任大鴻臚丞,來與魏國商議休戰之事。

  這個任務很難。

  如果不難,估計也輪不到他。

  一路走來,他愁得不知掉了多少頭發。此刻一見面,就被鐘會刺激了一下,心里更不是滋味。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