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寒門貴妻 > 第356章 君臣相輔
  肖誠英他們這里也只知道東疆的事情,南疆那邊的情況,藍柏玝并沒有告訴他們。

  畢竟南疆的事情他們從頭到尾就沒有參與。

  不過上官懷敏還是跟他們稍微說了兩句。

  上官寧鳶在南疆那邊傳來的消息,上官懷敏得到之后便都告訴了羅奕清。

  羅奕清知道后也就記在心里,同時也在心中復盤了一下如今的局勢。

  這件事他暫時沒有跟肖誠英商量,而是跟喬寧清討論了一番。

  按照寧和帝如今的布局,大寧境內的大部分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耀王那邊,也只差一些證據的收集,屆時就能一舉將耀王也給拿下。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想必就是要準備軍中的事情了。

  羅奕清其實一直都知道,寧和帝以他作為破局之人,為的就是要讓大寧境內的所有守軍都能心無旁騖地準備大戰。

  是的,寧和帝是打算再次將周邊各國的野心給打下去!

  有時候戰爭,不是不想就能避免的。

  要想得到長久的和平,該動武的時候就必須要動武!

  尤其是在這種時候。

  不過這些都是數年后的事情了,現今,羅奕清等人要先送學堂里的學生們去鎮上的書院參加考試。

  看著他們陸續走進考場,羅奕清微微一笑,自己也該從學堂里慢慢退出來了,讓新的夫子上課,讓新的學生適應新的教學風格。

  羅奕清已經將先前聯系好的新的夫子找來,安排好后續的事情,剩下的一年時間,他便留在家中,陪伴肖誠英,待她生產之后,他也該考秋闈了。

  羅奕淳并沒有去考鎮上的學院,他以后要跟著羅奕清離開這里,先游學,然后再進京去讀書。

  至少在未來三五年的時間中,羅奕淳都無法在這里安心讀書,索性家里還有喬寧清,羅奕清兩人,他們也正好可以教導羅奕淳。

  蕭瑜明他們就更不會在這里考取什么鎮上書院的名額了。

  畢竟他們已經是皇家書院的學生。

  現在他們也都跟著羅奕清和喬寧清讀書。

  知道明年羅奕清等人要離開游學,他們也都想跟著一起去。

  南冰雨已經傳信進京,告知了葉紅瀾,讓她和蕭承章兩人商量,到底讓不讓蕭瑜明跟著他們一起。

  哦,對了,還有年紀很小的蕭瑜昕。

  蕭瑜昕現在天天跟著羅奕溪這個小姑姑的后頭,讀書學字,還學女紅。

  雖然大多數時候她都是被繡花針扎得指頭痛,但她還是很開心,都有些樂不思蜀了。

  當然,偶爾她還是會想起自家的娘親的,可一旦上官寧雅抱著她飛高高之后,她就忘了,只顧著咯咯笑。

  大牛他們同樣也沒有考鎮上的書院,他們也是要跟著羅奕清等人離開的。

  不過大生還是找考完試出來的同窗要了考卷的內容,自己在家里做了一次,還給羅奕清批改。

  羅奕清知道他是一心想要科舉的,自然沒有拒絕,見他寫的策論小感跟之前他們去東疆的時候所見所聞有關聯,不由挑眉。

  “你是怎么想到這些的?”

  書院中對于科舉班的考核是很嚴格的,經過啟蒙班的學習之后,他們必須要有寫策論的思維,所以,雖然這個入學考試沒有策論需要寫,但也需要寫一篇策論小感。

  而這一次的策論小感的題目便是:民何為貴?

  這是大寧太祖時期的第一人內閣首輔方庭洪大人所寫的策論,被翰林院收錄進了大寧科舉的四書五經里的《策經》中。

  《策經》是大寧歷朝歷代,以及過往歷史所留的所有與治國相關的文章。

  包括了之前的《中庸》也在其中。

  如先前肖誠英就一直在看的《大寧國律》一樣,所謂的四書五經,其實并不僅僅是只四本書,或者五本經集,而是泛指。

  每一部書,或者是經集,經過大寧數代的翰林院修訂,如今已經平均達到了四十冊。

  包括了基礎的啟蒙書,更深奧的科舉書等等。

  總之,冊數之多,讓肖誠英都咋舌。

  當然,畢竟是鎮上的書院,不可能全考,那是春闈才會干的事兒。

  現在洛河鎮書院的入學試考的都是基礎性的啟蒙本,也就是十來冊,所有的題目都是從這些書里來的。

  而恰好,《策經》啟蒙本中就有那位大寧太祖首位內閣首輔方庭洪大人的策論。

  《民何為貴?》這一篇策論十分有名,講的是民為何比君貴。

  其實屬于臣下對君上的一種勸政,為的是讓君上能明白,民為本的重要性。

  而通常來說,解題的思路都是以拓展延伸來解讀這篇策論,可大生卻反其道為之,將在東疆的所見所聞作為范例來延伸到:除了君主要懂得民為本的重要性,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更要懂得民為本的重要性。

  如若不然,那遭殃的就是百姓。

  同樣的,東疆局勢,若是沒有處理妥當,那東疆一地的百姓將要迎來什么樣的局面,那可想而知。

  大生就是以這個視角來解讀這一篇策論的。

  倒是頗有太宗時期的第二任內閣首輔郭正平的風范。

  這位老大人當初也是一力推行了:官為民乃官吏考核之重的先河。

  將吏部考核官員從過往的賦稅豐寡與民生豐寡相結合。

  ——畢竟有些官員為了政績,那是無所不用其極,給當地百姓加重賦稅,巧立名目,以達到可以在吏部這里的考核有優等,以此升遷。

  至于當地的百姓日后如何?

  他們才不會管。

  所以在這位郭正平大人擔任首輔期間,吏部一改過往考核的標準,聯合御史臺對各地的民生進行不間斷,不定時的巡查,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正因此,如今大寧各地的官員才會收斂許多,各地的百姓才能有如今的安居樂業的景象。

  但,郭正平大人風評一向兩極,所以在啟蒙本的四書五經里,并沒有這位大人的文章,必須要到書院里學習正經的科舉全本,才能看到這位大人的文章。

  羅奕清也從未在課堂上講過這些,他確實是挺好奇大生是如何產生這般角度的。

  大生行禮道,“先生,學生是從師父日常所言想到的。”

  羅奕清訝異,“你師父?”

  “是。”大生笑笑,“先生不知,師父每次帶學生等人進山,總會說起從前她與師公進山的事情,也會說起這些年師公對她的教導以及大寧的變化。”

  大概是長輩的通病,總是會以現在的大寧去比較從前的大寧。

  在肖誠英的口中,肖父也是一個這樣的人。

  經常會在她面前跟她說起從前的大寧如何,現在的大寧如何。

  大生聽得多了,再加上經歷了東疆的事情,他心底也就有了這一篇策論小感。

  “我覺得師公說的很對,若無明君,國不安寧,但同理,僅有明君,若無賢臣,國朝依舊是無法安寧的。”

  君臣二字,從來都是相輔相成。

  羅奕清欣慰地看著他,含笑點頭道,“嗯,很好,你有這樣的清醒認知,作為先生的我,心感欣慰。日后,也望你莫要忘記此時之初心。”

  大生鄭重行禮,“是,先生。”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