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漢末茍在半島 > 第307章 出兵并州
  唐王宮,李貳表示:“和談三年之期已過。大唐該用兵咯。直接莽撞滅國,肯定不行。得先試探一番,天下諸侯的態度。”

  “愿聽大王高見。”

  “自南匈奴與虔人羌遷入大唐后。五原郡、云中郡、朔方郡,為無主之地。我大唐可派兵入駐。再伺機攻奪取晉國土地。”

  晉國地廣人稀,沒那么多軍隊,無法占領并州全境。

  常遇春高呼:“末將請戰。”

  眾將也附和著主動請纓。

  攤開地圖,李貳下令著:

  “大唐兵分兩路:一路由常遇春領兵十萬,屯兵云中郡,伺機奪取雁門郡、定襄郡;一路由薛仁貴領兵十萬,屯兵美稷草原,伺機奪取上郡、河西郡。”

  常遇春疑惑問道:“大王,何時進攻呢。”

  “不著急,且看天下諸侯,是否再次結盟吧。”

  公元199年春,襄平開啟祭天儀式,李貳劍指蒼穹,高呼:“馬踏黃河,一統河山。”

  眾將士高呼:“大唐萬勝。”

  兩路大軍共兩十萬人,其中異族人占七成。大唐和平三年,教化異族人。多數異族人,會說大唐話,已經融入大唐。

  大唐步兵也騎馬的。行軍速度很快,向并州而去。

  常遇春大軍:一萬重甲騎兵、兩萬輕騎兵,七萬步兵;隨軍將領,高寵、魯智深、狄青、花榮、楊延安。

  駐扎在北輿城,這是云中郡治所(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舊城)。

  此時云中郡,有少量的牧民生活著,他們只有數千人,是這個時代的黑戶。

  唐軍到來,他們首領立馬投誠。送上牛羊。表達對唐軍的敬意。

  常遇春嘆道:“北方廣袤的草原,我大唐都沒占領著。應該還也不少黑戶吧。”

  若是大唐把人口散在草原各處,不利大唐的管理哇。大唐把異族集中起來,為了方便教他、洗腦。所以,放棄大量草原土地。

  高寵回道:“必須哇。游牧民族嘛。哪里水草好,他們就定居在哪。”

  ……

  薛仁貴大軍,一萬重甲騎兵、三萬輕騎兵,六萬步兵。隨軍將領,李存孝、伍云召、雄闊海、楊林、王伯當。

  駐扎在美稷城,原南匈奴王庭。

  錦衣衛來報:“河西郡、上郡兩郡以長城為防線,北邊沒有防備。”

  薛仁貴嘆道:“這兩郡人口少,駐兵少。若不是顧忌,天下諸侯聯盟。咱可輕易拿下兩郡。”

  楊林說道:“河西郡治所離石城,位置非常重要。奪下此城,可威逼晉陽。若現在突襲,成功的機會很大。”

  離石到晉陽,不到兩百公里。

  李存孝搖頭:“若盟軍入晉,咱只得灰溜溜的跑路。還是不要動兵,等候時機吧。”

  牽一發動全身,若真拿下離石。晉國必須動真格。如今,只是大唐的試探。

  ……

  晉國立國以來,戰事很多。

  一、魏晉聯盟,對抗燕國。二、張遼領兵攻打魏郡。三、河套之戰,組建聯軍,跟大唐開戰。四、諸國攻唐,晉軍也參與咯。

  如今,晉國人口兩百萬,總兵力二十萬。漢末時期,并州是窮地方。晉國的財政一直很難。士卒的軍餉都難全數發放。

  針對困境,呂布有辦法。實行軍屯。效仿大唐:農忙務農,農閑練武,戰時打仗,兵農合一的府兵制。

  雖然,士卒們過得苦。但是,沒人敢反對哇。

  華夏百姓,能吃苦,活著就好。其實呢,這不算啥的。戰國時期的國家,對百姓更野蠻。強行征兵。徭役啥的。

  一個傳令兵,慌忙地進入晉王宮:“報,唐軍南下,已經進入云中郡。”

  呂布怒罵道:“李貳小兒,太過份啦。燕國才是大唐的鄰居,為什么不打燕國。我晉國好欺負嗎。”

  魏續提議:“聯合諸國,共抗李貳。”

  遠水解不了近火,先找盟友燕國吧。

  呂布高呼:“王昶,由你出使燕國吧。”

  “微臣遵命。”

  至于派誰防備大唐呢。呂布思索一番。看向群臣武將。

  晉國居然無人能領兵。能為一方主將之人就三人。張遼守魏郡、郝昭年紀小。

  見朱雋老神在在,事不關已的模樣。

  呂布有點生氣,問道:“朱公偉,晉國大難,該怎么應對哇。”

  朱雋自跟著呂布入并州以來,就無所事事了。因為老朱是大漢名將,呂布一直用高位虛職養著。如今,倒是可以派上用場。

  “老臣以為。定襄郡的武成、駱縣,桐過,雁門郡強陰,四個長城外的縣城。當主動放棄。我軍只能堅守長城以內。”

  “恐怕這四縣已經被唐軍占領,不說了罷。就由老將軍領兵五萬,北上支援,守衛我晉國北邊長城吧。”

  大唐還沒有動兵的意思,晉國的北邊的四縣,有時間南撤的。

  原來雁門與定襄兩郡,原有三萬郡兵。若跟大唐打仗,可招募兩萬青壯。加上五萬援兵。就有十萬大軍咯。加上有長城防線。攻一波。還是可以的。

  只要燕國的援兵來。大唐想入關。還是有難度的。

  朱雋領命而去,他認為:“唐軍從云中南下晉國,會攻殺虎口、偏頭關。”

  殺虎口位于右玉縣西北35公里處,是外長城一個重要天然關口。它東臨塘子山,西側大堡山,北依雷公山、廟頭山,萬里長城由東北向西南延伸而去,像個半圓形圍墻將殺虎口圍在里邊,東西兩側山嶺崖陡壁立,蒼頭河由南向北貫穿其中,構成一道寬200多米,長3000多米的天然關隘。

  偏頭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頭關的贊譽。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是戰場。"趙武靈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關秦漢屬雁門,隋屬馬邑,唐置唐隆鎮,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偏頭關城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有甕城。城高10米處砌磚石,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西墻、北墻多為夯土墻,東部城墻已毀。明代除設置"偏頭關"外,在重山峻嶺的長城沿線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樺林堡、老牛灣堡、草垛山堡、老營堡等。這些堡城的邊墻現多僅存夯土,唯地處黃河岸邊的樺林堡地段,約30公里邊墻保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于河岸,甚為壯觀。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