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漢世祖 > 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
  雖然已經臨近開春,但是洛陽城內仍舊縈繞著一層徹骨的寒意,這個冬季,對西京城內不少的人而言,都過于寒冷,不只是體寒,更是心寒。

  當然,這部分群體,指的是那些涉事的勛貴、官吏,那些大漢帝國的精英階層。然就是這些國家基石精英,在他們身上卻爆出了這一系列的丑聞,顏面掃地,連朝廷的威信都受到一定的影響。

  不過,也只是從宏觀上而言罷了,對于大部分普通的西京士民而言,事實上并沒有太大的影響,或許有驚詫意外,但絕對難有感同身受抑或憂國傷時,根本沒有參與其中的可能,甚至難以影響半分,對朝廷失望什么的,也遠沒到那個地步。

  更多的人,只是吃瓜群眾本色出演,在茶余飯后議論一番,展現他們西京士民對國事政情的關注與見識。

  洛陽南市,由于市坊界限的打破導致城市的布局大變,但南市仍然是京城第一大鬧市,仍舊是京城最熱鬧的地方,不分春秋寒暑。

  已經臘月二十七日,就更加熱鬧了,人流如潮,車來馬往,盡情詮釋著京師的繁榮。畢竟快要開年了,開寶十年正以一個快速的腳步向大漢的臣民們走來。

  不管朝廷內部發生了什么大事與震蕩,日子得過著走,年節也一樣,陰霾之下,不論官宦還是士民之家,都興高采烈地購置著年貨,以迎新春。

  劉皇帝此前在對諸臣的一份示諭中就曾表示,快開年了,當年的事情當年解決,不要遺留到來年。這,也是三法司的職吏們,日夜不休,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緊急處理掉一應案件的原因之一,畢竟皇帝都已經劃了條時間截止線了。

  喧鬧與嘈雜聲中,不知誰吼了一嗓子,要砍頭了,迅速地引起轟動,人潮變得有序起來,有序地朝一個方向涌去。

  魚市之側,肉行以前,腥味與臭味環繞,人聲與畜鳴交織,人世煙火的氣息將冬末的寒氣都給驅逐了,聞訊趕來的士民數以千計,并且還在陸續增加,很快便看不到頭,望不到邊。

  看熱鬧嘛,人的天性,尤其是這種大熱鬧。

  市場中央,龐大的刑臺早已搭立好,頭裹紅巾的劊子手們,手持刑刀,整齊地肅立在臺上,足有七十三人。以西京之大,也不可能常備這么多劊子手的,他們其中,有不少都是從軍中挑選的戰士,臨時充當執刑者。

  執刑者們各個表情嚴肅冷漠,絲毫不受周邊環境的影響,仿佛對一切干擾都漠不關心。意態之間,似乎帶有一種對死亡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真誠地對待著即將由他們親自剝奪的生命。

  朝廷為了這場執刑,給予了最大的重視,不只因為罪犯的身份影響,更因為劉皇帝在上邊看著了。

  在大漢,有些權力,劉皇帝是始終沒有放手的,對死刑犯的最終批示,都是由劉皇帝親自簽發的,這么多年,始終沒有變過。

  而依漢法,觸及死刑的罪行并不多,除了謀反、欺君、叛國、盜官、殺人以及其他一些情節性質極其嚴重的犯行之外,很少有直接判死的情況。因此,除了乾祐初期時的嚴刑峻法之外,在最近的十五年間,大漢每年雖然并不乏各類案件,但構成死刑的,是屬于少數。

  哪怕是盜官、殺人,也會根據情節嚴重情況而定,除此之外,對于大部分案件,都是處以活刑的。而活刑之中,主要是流刑與笞刑,而由于朝廷實邊的需要,流刑更是其中大頭。

  當然,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流刑比死刑還要慘痛,流邊之苦已甚,而那些被流去開礦以及各類工程的,才是最為嚴厲的,那幾乎代表著絕望的深淵,能夠熬過刑期的,百里挑一。

  因此,這些年來,每每查閱刑部收錄的案檔,都能發現大量新增罪行,但是大漢各地的監獄牢房,卻始終維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

  朝廷是不養閑人的,更何況是一干犯人了,這也算大漢乾祐、開寶時代的一種特色:空刑獄。不是犯罪的人少了,而是犯人基本都被安排到該去的地方了,那些讓朝廷不必顧忌、肆意剝削的地方。

  死刑雖少,但是每次出現,都是大案重案,基本都能引起轟動,哪怕只是一些普通的殺人犯。

  當然,在過去,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些勛貴、官僚,因為他們犯罪,往往牽涉擴大,且罪行難赦,再加上特權階級服刑。

  集中執刑,在大漢并不算什么稀奇事,然而像此次這般,七十余人,不是權,就是貴,官階最高的乃至戶部侍郎,勛貴子弟之中也有姓符的。

  這樣的情況,怎能不引起圍觀熱潮,用一個常用的成語來形容,那就是觀者如堵。在很短的時間內,集中到南市刑場的西京士民,便逾萬計,并且源源不斷。

  人挨人,人擠人,直接導致附近的寬闊的街道交通都癱瘓了,附近魚市、肉行等市場也有短暫的歇業,士民們對此番執刑,明顯抱有極其高漲的熱情。

  即便過去有過類似的情況,也絕沒有如此轟動,此番京城士民的踴躍程度,已然比得上大型的節慶賀典了。顯然,看著那些權貴們人頭落地,對絕大多數普通士民而言,實在是一次難得的享受,哪怕是場血淋淋的殺戮。

  而早有預見,洛陽府足足派了兩百多名屬吏、差役到現場配合執刑,巡檢司也抽調了兩千名士兵到現場維護秩序。

  明明是一場肅正國法的典刑,卻這般熱鬧,像慶典一般,沒有歡聲,卻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喜悅,權威倒地,仿佛值得慶賀一般。

  刑臺旁邊不遠處,還設有一座觀斬臺,兵丁武裝護衛,劉皇帝下詔,著所有在京勛貴以及朝廷除當值之外的所有六品官員,悉數前來觀刑。

  大概是為了方便觀覽,觀斬臺建得夠近,也夠高,足夠讓貴族官僚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人頭落地的全過程。

  與圍觀士民的好奇、鼓噪相比,觀刑臺上的大漢上層建筑們,要顯得沉寂得多,基本鴉雀無聲,一個個只是默默地注視著刑臺,沒有一個表情是輕松的。

  明明身處同一座刑場,卻仿佛是兩個世界,一個世界喧鬧,一個世界冷靜,再加上吸引著所有人目光的刑臺,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一道奇妙的風景線。

  觀刑也是有貴賓席的,隔得稍遠的一棟樓閣內,幾面窗扉大方地敞開著,包括幾名皇子在內的一批大漢頂級權貴久待在里邊。

  此處視野開闊,不只能望見邢臺,還能縱覽街市間的人潮。雖然設了座,但除了年邁的符彥卿、郭威、魏仁溥等幾人之外,大部分人都站在窗欞前,同樣很安靜,少有人說話,似乎也沒有人愿意去打破這有些凝重的氛圍。

  趙匡胤自然也身處其間,身軀依舊挺拔,表情像鋼鐵一般冰冷嚴肅,然而其眼神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抹深重的疲憊。

  負責監斬的官員,有些出人意料,劉皇帝特旨,由洛陽府尹趙匡義監斬。這份差事,或許在很多人眼中都不容易,甚至很為難,但趙匡義卻始終安然受之。

  用勛貴斬勛貴,大抵就是劉皇帝想要的,而對趙匡義而言,他卻只當這是一份投名狀,一份挽回在劉皇帝心目中形象的投名狀。

  入定一般坐在監察臺上,趙匡義目不斜視,任其喧鬧,任其嘈雜,只是盯著刑臺上那七十三名即將受刑的犯人。

  這些犯人,有個特點,除了都是勛貴官僚之外,就是他們的罪行,都不在主動投案之列,全都是有司一件件給排查偵訊出來的。

  或許讓趙匡義沒那么為難的是,其中沒有趙家四弟趙匡美。

  隨著時辰的到來,隨著趙匡義義正辭嚴地宣讀詔文,隨著刑籌的落地,隨著刀起刀落,在那一聲聲如潮的驚呼之中,七十三名罪犯,人頭滾滾,血染鬧市,為這慘淡的冬季帶來一抹喜慶的顏色。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