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厚照大明 > 第三百一十三章 本末倒置
  “殿下,其雖久任無過,然才力尋常,自應作平常之評。”馬文升隨即回應。

  坐其對面的戴珊亦點頭附和。

  朱厚照見得頗有深意地笑了笑,舉起手中的那份文書,先后朝著馬文升和戴珊揚了揚:“兩位先生所言不虛,按此份文書所標注,該有司官之最終考評確為‘平常’。”

  對于朱厚照此番的“明知故問”,馬文升和戴珊雖然不知其為何用意,卻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不耐煩來。

  坐于御座始終靜聽的弘治皇帝亦望向朱厚照,目光里似乎還帶著些許的疑惑。

  “然,學生以為此‘平常’考評失之偏頗。”朱厚照又道。

  戴珊與馬文升二人聽得均迷惑不已,若按那有司官之考語,對其作出“平常”之考評又有何偏頗可言?

  朱厚照似乎猜知他們的心思,嘴角緩緩扯出了一道弧線。

  未及片刻,他雙目一凝,先后瞥了瞥馬文升和戴珊,再次出言道:“兩位先生,若僅依其考語,作出那‘平常’之考評自無可厚非。”

  聽著朱厚照一會說“失之偏頗”、一會又說“無可厚非”,前后所言似乎甚為矛盾,馬文升與戴珊不由得互相一望,臉上更無奈地擠出一絲笑容。

  “然,該有司官之考語實為飾非掩過,若以此為其作考評,焉不繆以千里?”朱厚照對二人的舉動卻視若無睹,徐徐再道。

  迎著二人投來的疑惑目光,他嘴角一撇,再揚了揚手中的那份文書:“兩位先生可知,此為哪位有司官之考語考評?”

  “老臣不知……”馬文升眉頭一跳,隨即應道。

  “老臣不知……”戴珊緊接著也出言。

  雖然陳寬不久前去傳旨之時,帶著朱厚照所列的一份考語考評的官員名錄,但名錄有十數名官員之多。

  馬文升與戴珊本就不知額外帶上那十數名官員之考語考評文書作何之用,況且當著陳寬之面,他倆又怎會再次翻查那些官員的考語考評?

  如今聽得朱厚照出言問詢,一時之間,馬文升與戴珊二人又如何得知該考語考評應歸屬于何位官員?

  不過,朱厚照沒有讓他們等多久,已經出言道:“此為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滕縣知縣之考語考評。”

  略一停頓,他再道:“馬先生,戴先生,學生雖不知這滕縣知縣才力如何,但若說其久任無過,學生卻萬萬不敢茍同。”

  “殿下,”馬文升聽得一愕,稍頃才問道,“不知何出此言?”

  朱厚照沒有直接回應,轉而道:“兩位先生,可曾記得去歲閏七月,南北直隸、山西、山東、河南等處遭受水災肆虐?”

  在馬文升和戴珊點頭之時,他再道:“甚多生民因此流離失所,各司更為此奏請賑濟……”

  此前一直沉默不語的弘治皇帝,突然輕嘆了口氣。

  戴珊與馬文升聽得嘴角扯了扯。

  “這滕縣便是眾多受災地之一,”朱厚照又道,臉色更是一沉,“滕縣頗多村莊遭受水災,然而官府賑濟不力,生民不僅饑寒交迫,幾乎家家無以為繼,甚至出現活活餓死人之慘狀。

  為了生計,有一村莊之數十名青壯年更攔路劫奪。因官府賑濟不力,以致民死,生民甚至無奈化身為賊。那身為父母官之滕縣知縣,焉能言之無過?”

  聽著朱厚照之言,弘治皇帝眉頭緊緊皺了起來。

  “既是如此,其上官因何為其作‘久任無過’之考語?其上官可曾盡過審核之責?此分明為包庇之舉。”朱厚照再道。

  馬文升和戴珊互望了一眼。

  朱厚照去歲南下,如今已非甚么秘密,他倆亦有耳聞,朱厚照此言,自然是有的放矢。

  “那些因官府賑濟不力而無辜枉死之生民,能瞑目否?”朱厚照雖然語氣平淡,卻鏘鏘有聲。

  若一位官員于朝覲考察之中被評為“平常”,那么他將會繼續擔任原職,不升不降也不調。

  馬文升和戴珊無言以對,竟緩緩低下了頭。

  “那滕縣知縣如此不作為,其上官竟然甘心同流合污,包庇一番?”弘治皇帝突然輕哼了聲。

  戴珊與馬文升心中一凜,“包庇”二字出自弘治皇帝之口,個中的意味自然是不一般。

  “父皇,兩位先生,此為僅憑考語作考評之弊,若依然采用須知文冊作考察,或不至于此。如今之朝覲考察實乃本末倒置……”朱厚照緩緩再道。

  朱厚照所說的“須知文冊”,與老朱所頒布的“到任須知”密切相關。

  明初時所頒的“到任須知”,詳細羅列出地方官員的工作職責,包括:祀神、恤孤、獄囚、田糧、制書榜文、吏典等在內的總共三十一項。

  隨后,老朱下詔更令“諸司置立文簿,將行過事跡逐一開寫,每季輪差吏典一名,赍送本管上司查考。布政司考府、府考州、州考縣,務從實效,毋得誑惑繁文,因而生事科擾。每歲進課之時,布政司將本司事跡,并府州縣各赍考過事跡文簿,赴京通考。”

  “須知文冊”即是行過事跡。地方官員往京師參加朝覲考察前,必須按照“到任須知”的三十一條內事目,一一填寫其相應的工作實績,然后呈遞朝廷備考。

  老朱要求考察地方官員之時,須“察其勤惰,辨其廉能,細舉‘到任須知’內事目,一一務必施行”。

  由此可見,明初時朝廷對地方官員之考察以“須知文冊”內容為主,據其工作實績加以考評,相對來說,這樣的考察自然嚴謹甚多。

  但至成化年間,“因選調積滯,設法以疏通之,輒憑巡按御史開具考語以進退天下官員,不復稽其實跡,錄其罪狀,立為老疾、罷軟、貪暴、素行不謹等名以黜退之……”

  也就是說,明初被老朱隆而重之的“須知文冊”已變成空文,地方官員在參與朝覲考察之時,其命運將由那只不過寥寥數語的考語決定。

  如此一來,雖然朝覲考察之速度得以提升,但其潛在的弊端更顯而易見。

  既然考語完全出自其上官之手,那么有想法的地方官員為保留其官職,自然會設法討好上官,以求得一相對“中肯”的考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