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莽在北宋末年 > 外傳之帝國余暉
  宣和五年正月,大宋從金國女真手里接收燕京。

  一座殘破、衰敗,被搬運一空的燕京城回到大宋懷抱。

  當童貫率領宋軍進入燕京時,看到滿城流民、難民,他們饑腸轆轆,用泛起青光的眼睛,滿是渴求地注目著宋軍。

  金軍暫時從榆關撤走,回到東北老家。

  老狼主阿骨打病了,需要回去故鄉養病。

  無人知道的是,阿骨打這一次回去,將永遠不會再踏足關內。

  東京城獲悉燕京回歸的消息,一片歡欣鼓舞,慶典禮花全城綻放,君臣出現在宣德門城樓之上,與民同慶。

  東京城的百姓只知道燕京收回了,大宋朝版圖第一次拓展到了燕京以北。

  他們載歌載舞,為朝廷立下千秋萬代之功為之歡呼。

  百姓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全部都被騙了。

  東京城百姓和普通官員知道的燕京戰事經過,全都是由童貫和蔡攸等人精心編排出的假消息。

  劉延慶兵敗易水,燕京依靠女真人的力量才回到大宋手中,這些消息,他們一概不知。

  只有趙官家和朝堂重臣才知道,燕京到底是怎么收回的。

  每年付給金國一百五十萬歲幣,趙官家當然肉疼,可他奢侈享樂已成習慣,哪里會知道,這么多歲幣,需要從民間強征多少。

  有多少大宋百姓會為此家破人亡,趙官家不知道。

  他只知道大筆一揮,在國書上簽字,只要能收回燕京,付出些歲幣怕什么。

  大宋富庶繁華,難道還出不起一百五十萬金帛?

  童貫率領大軍從河北回京,接受東京百姓夾道歡迎。

  大宋朝看似用一種和平穩定的方式,消滅了遼國,收回了燕京,拓地千里。

  北邊的鄰居從契丹人換成女真人,遠在東京的宋人們沒什么感覺。

  可是,只有真正去過燕京,與女真人接觸過的人才知道,女真人對大宋絕不會抱有任何仁慈。

  也有人知道,戰火,或許很快就會重燃!

  五月底,病情稍稍好轉的阿骨打,在遼陽府召見遼國投降大臣,左企弓和康公弼,向他們打聽一個人的情況。

  平州遼興軍節度使張覺。

  整個燕京和山前地區,燕京已經歸還大宋,而平州、營州、灤州還掌控在張覺手中。

  三州加起來,張覺擁兵超過十萬。

  張覺表面上不投降大宋,也不投降金國,保持獨立。

  但實際上,張覺身為燕京漢人大族,心還是向著大宋,他早有意要投靠大宋。

  但是,金軍在榆關虎視眈眈,張覺并不敢太過明目張膽。

  康公弼告訴阿骨打,張覺年輕時勇武過人,性格有些狂妄,缺乏謀略,可以先給予一定好處,把他穩住,徐徐圖之。

  如果用兵,張覺只怕立馬就會倒向大宋。

  阿骨打覺得他們說得有理,就正式下詔,任命張覺繼續擔任平州節度使。

  張覺接受了金國旨意,明面上答應投降金國。

  阿骨打又派康公弼作為使者,親自前往平州安撫張覺。

  就在康公弼抵達平州,與張覺相談甚歡,敘說舊誼時,大金國開國皇帝,老狼主完顏阿骨打,在上京會寧府去世。

  繼承帝位的阿骨打四弟完顏吳乞買,少壯派的代表人物,鷹派掌權人。

  吳乞買不像阿骨打一樣寬容,對待敵人,要么投降,要么死,沒有第三條路。

  他認為平州不能掌握在張覺手中,張覺一個遼國投降大臣,掌握十萬大軍絕對不行。

  三州之地,是金國向關內進軍的橋頭堡,是楔入燕京地區的一顆釘子,吳乞買要派遣心腹之人坐鎮平州,隨時觀測關內宋國情況。

  吳乞買把遼國投降大臣,大多數都遣返回燕京,其中就包括左企弓、康公弼。

  吳乞買的敵意,引起張覺警惕。

  他知道女真人不會信任他,暗中厲兵秣馬,同時加緊聯系東京朝廷。

  當時,殘余遼國勢力突然死灰復燃,爆發一波復國小高潮。

  西北方向,天祚帝在大漠之南聚集力量開始對金國地盤進行騷擾。

  東北方向,大遼大將蕭干聚集奚人部族自稱大奚皇帝,隨時準備對燕京用兵。

  張覺有意聯合遼國殘余勢力,先把左企弓、康公弼等遼國降臣抓起來,全都砍了腦袋,舉起反抗金國的大旗,營州、平州、灤州脫離金國控制。

  但是很快,張覺發現問題所在。

  遼國殘余勢力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被金軍擊潰。

  張覺在平州陷入孤立無援的境況。

  如果想保住三州之地,他只剩投降大宋一條路可以走。

  張覺派親信前往燕京,聯絡燕山府路最高軍政長官王安中,試圖通過他來說服東京朝廷接納他。

  當初在宋金協定里,有一條關于接納俘虜和降臣的規定。

  宋金兩國,不得接納對方的叛徒和逃往的難民。

  如果接納張覺,無疑違背了兩國協定。

  可拒絕張覺,平州、營州、灤州三州之地,勢必會落入金國手中。

  三州就在燕京東邊,乃是關內關外的出入口,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如果讓金國掌控,隨時可以發兵威脅燕京。

  況且張覺還有十萬兵馬,如果走投無路之下,投降金國,無疑又會大大增強金軍在燕山南麓的力量。

  王安中認為事情太大,不敢擅自做主,就秘密聯絡東京朝廷,上報趙官家。

  趙官家對此很是心動。

  當初,趙良嗣嘴皮子磨破,都沒能說服金國人同意把三州讓給大宋。

  現在,張覺攜帶十萬大軍回歸,三州之地唾手可得,趙官家當然想撿便宜。

  可奇怪的是,當初為大宋極力爭取三州的趙良嗣,現在卻極力反對接納張覺。

  趙良嗣深知,一旦接納張覺,給予金人口實,宋金戰爭說不定會突然爆發。

  以大宋孱弱的軍事力量,和燕京并不穩定的防守態勢,燕京十有八九守不住。

  燕京一旦失守,河北再無阻擋金國鐵騎南下的力量。

  到時候,當初他在臨潢府看到的一幕,將會重現在東京城下。

  可惜,趙官家并沒有理會趙良嗣的警告,他給燕京副使詹度寫了一封信,命詹度偷偷接納張覺,不要被金人發現。

  金國一開始沒有察覺張覺秘密和東京聯絡,只派大將阇母率領兩萬兵馬,抵達平州一帶,用意是威懾張覺,逼迫他早日開城投降。

  對峙一段時間后,阇母發現平州城池高大險固,極難被攻破,暫時撤退。

  張覺把這次事件渲染成一場大勝利,命人稟報趙官家。

  趙官家信以為真,授予張覺泰寧軍節度使。

  就在張覺出城接旨時,金軍對平州城發動猛攻。

  張覺被金軍緊追,逃亡過程里,趙官家的圣旨落入金軍手中,成了大宋背棄盟約的鐵桿證據。

  金軍圍困平州城,轉而去攻打營州。

  營州城破,張覺的母親妻兒全都落入金軍手中。

  金軍圍困平州長達半年之久,在這段時間里,燕京城里郭藥師部隊被嚴令不許出擊。

  就這樣,宋軍錯失了一次挽救的機會。

  如果當時宋軍能夠果斷出擊,配合平州守軍夾擊金軍,把金軍趕出榆關,三州之地失而復得,并且能得到張覺和其麾下軍將的效忠。

  即使因為這樣,和金國撕破臉,雙方徹底爆發戰爭,也比坐視不管強。

  其實趙官家心里也知道,金國乃是虎狼之輩,絕對不是澶淵之盟時的遼國,憑借一場談判就能令其滿足的。

  趙官家不過是心存幻想和僥幸,想用一點點代價,讓金國人知足,維持現有的和平局面。

  宣和六年,吳乞買向東京發來一封措辭嚴厲的警告信,讓大宋火速交出張覺首級。

  趙官家異想天開,命詹度找了個假首級送去金國。

  結果被人家識破,場面一度很尷尬。

  雙方來回扯皮,一直拖延到了九月,趙官家實在沒辦法,逼迫王安中殺掉張覺,把首級送回金國。

  這件事影響極其惡劣,直接把大宋朝廷在河北的信譽降為零。

  郭藥師和燕京城里常勝軍,從此與東京朝廷離心離德。

  所有遼國降臣降將都在想,這一次金國要張覺的腦袋,下一次不知道又會要誰的腦袋。

  大宋朝廷靠不住,必須想辦法自救。

  郭藥師和常勝軍而轉變,被王安中和詹度看在眼里,秘密向東京奏報。

  這個時候,金軍已經開始頻頻出現在山后諸州,平州一帶的軍馬調動,也越來越頻繁。

  宋軍其實并不是沒有察覺,只是他們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郭藥師和常勝軍身上。

  宣和七年,再度上任,出任河東宣撫使的童貫,抵達大同府時,感受到了風雨飄搖之感。

  金軍西路軍統率粘罕,直截了當的告訴他,由于大宋屢次破壞宋金協定,雙方互信的基礎已然不存在,大金國將會興兵前往東京問罪。

  更糟糕的是,上一任河東宣撫使譚稹,剛剛在大同府組建的義勝軍,竟然有三四千直接投降的金軍。

  義勝軍的投降,讓粘黏看到了宋軍內部的軟弱和矛盾,他不再猶豫,于宣和七年十二月初一發兵,初五抵達太原城下。

  東路,金軍攻破檀州,開始向薊州進發。

  十二月初七,童貫趕在金軍攻城戰爆發前,先一步離開太原,逃回東京。

  與此同時,駐守燕京的郭藥師,卻率軍在燕京東郊,三河一帶,與金軍展開大戰。

  雙方廝殺多日,硝煙彌漫天地,遠在八十里之外的燕京城,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最終,常勝軍略遜一籌,敗下陣來,郭藥師率領余部返回燕京。

  這一戰固然戰敗,但金軍傷亡同樣慘重,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

  就在東京準備嘉獎郭藥師的時候,卻突然聽到驚天噩耗。

  郭藥師投降了!常勝軍歸順金國!

  郭藥師作為大宋降將,一個典型的遼東耿直漢人,他對宋軍里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難以適應,對于趙官家殺張覺討好金國,更是感到心寒。

  他率領常勝軍雖然暫時抵擋住金軍,但是他也知道,如果沒有后續援軍,燕京城很難保住。

  可問題是,一旦宋軍派人來燕京接手軍隊,他的地位又該如何保證?

  最糟糕的是,常勝軍內部也有諸多分裂。

  許多投降遼軍,都想投靠金軍,他們本就是胡漢混雜,從生活習性各方面來說,似乎金軍那邊更容易適應些。

  郭藥師麾下幾個主要將領,也受到金國拉攏。

  郭藥師如果不降,只有病變被殺一條路。

  于是,郭藥師率領常勝軍開城投降,并且隨后跟隨金國東路軍主帥,二太子斡離不南下攻宋。

  十二月二十,趙官家在一片驚恐之下,宣布封太子趙桓為開封牧,并且下罪己詔。

  跑路前,趙官家還玩了一把演技。

  他在上朝當日假裝暈厥,然后以病重為由,順理成章把皇位傳給趙桓。

  可憐二十六歲的趙桓,什么事都沒反應過來,就被摁在了皇位之上。

  而黃河邊,金軍已經開始渡河。

  趙桓即位,改元靖康。

  同時,趙桓在吳敏的舉薦下,見到了東京城最后的保衛者——李綱。

  李綱認為,金軍所求有五點,一是活動北方土地,二是索還河北邊民,三是索要歲幣,四是物資賠償,第五是逼迫大宋屈居金國之下。

  在李綱的綱領性指導下,趙桓派人與金軍接觸,商討和平解決爭端。

  另一方面,趙桓也在學習他的好爸爸趙佶,時刻準備跑路前往襄陽。

  二月十一,東京城破。

  趙桓與斡離不、粘罕、斜也簽下售賣皇族宗室女眷的協議,為了湊齊金國獅子大開口的一百萬錠金。

  最終金人還是沒能放過趙佶趙桓父子,二帝隨著金軍北歸,身影逐漸消失在東京臣民的視野里。

  大金皇帝吳乞買,封太上皇趙佶為昏德公,少帝被封為重昏侯,將他們發配到韓州。

  建炎四年,吳乞買再度下令,把二帝遷往五國城。

  趙佶死于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趙桓死于紹興二十六年。

  靖康之禍大多由趙佶而起,趙桓當上皇帝一年多,余生二十余年時間,卻背負無比沉重的恥辱和仇恨。

  從此靖康成為父子二人歷經千年,難以洗脫的恥辱標簽。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