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數風流人物 > 丁字卷 第一百零八節 計議,手段
  馮紫英趕到齊永泰府上都是酉初三刻了。

  這段時間他也沒敢亂跑,知道各方大佬可能會隨時召見,特別是文淵閣幾位,但他也不想見人,尤其是那些成日里來送帖子的,都快成了累贅了。

  王子騰和牛繼宗也很活躍,馮紫英不知道他們是否與戴姓內侍有瓜葛。

  但戴姓內侍的底細他也很快就打聽清楚了,大明宮內相戴權的嫡親侄兒戴滂。

  找來說這種叔侄都當內侍的還是不多見,不過據說這位戴滂居然是結婚生子之后才來當的內侍,估計應該是戴權的延引之下,仰慕權勢,所以才寧肯去勢進宮。

  戴滂在延壽宮為掌宮內侍,也算是實權派。

  戴家原籍金陵,應該說是和四大家都是有些瓜葛的,但目前隨著元熙帝遜位,戴氏一族在這里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馮紫英也一時難以判斷。

  這段時間里京里邊的動靜很大,涉及到一系列的朝中春季人事變動即將拉開序幕,不少蟄伏在京中的官員們也開始活動起來。

  加上涉及到開海必定會新設一些衙門,比如幾大市舶司,比如辦理開海舉債的衙門會不會新設或者新增官員,這都是牽動萬人心。

  至于說蜂擁而至的江南豪商巨賈們,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涉及到如此大的利益,沒有哪家能無視。

  所以馮紫英能不出門盡量不出門,能不見客就盡量不見客。

  翰林院那邊對他已經沒有要求,黃汝良特批他可以在家中辦公,所以他去翰林院時間也很少了,倒是像方有度、范景文、賀逢圣幾人都頻頻登馮府門起來。

  見馮紫英進門,齊永泰就直接擺手示意入座。

  “黃汝良把你這份建略遞進了內閣,今日內閣計議了,分歧很大,你是怎么考慮的?另外為何將東番之事牽扯進來?”

  開門見山,齊永泰也知道內閣中幾位這么久來相互切磋探討妥協,各自下來還要和自己這一陣營的人計議,這么久也已經差不多大方向定型,但是下一步就是涉及到具體操作了。

  “齊師,可是置于戶部之下難以成行?”馮紫英早就料到,以內閣這幾位尿性,肯定不可能將專司開海舉債事務置于某一部,無論是戶部還是兵部,或者工部,雖然看起來,戶部應當是主導。

  但看看戶部現在情況,尚書鄭繼芝是湖廣人,崔景榮是河南人,哪怕轉任吏部的話,接任的官應震又是湖廣人,以湖廣派和北方士人關系日趨走近的情形下,恐怕葉向高、方從哲他們都很難容忍讓戶部實力周讓龐大到一個他們難以控制的境地。

  平衡是大周朝廷運行的一個基本要素,無論是皇帝還是士林文臣們都很清楚這一點,一旦打破,那么就會引起很大震蕩,極大拖累朝廷運轉,所以無論是葉向高、方從哲,還是齊永泰都不愿意見到這等情形。

  “置于任何一個部之下,只怕都難以服眾,會引發很大紛爭,而且不利于各部的架構穩定。”齊永泰注視著馮紫英,“你有何建議?”

  “中書科如何?”被齊永泰看穿之后,馮紫英也沒有客氣,徑直發表自己意見,“中書科本為皇上和內閣之間的紐帶,但自唐以后,便淪為雞肋,據聞朝中又有傳言欲以中書舍人為酬,以安撫文臣子弟,甚至可能大規模增加中書舍人名額,豈不成了國子監蔭監第二?”

  齊永泰皺眉。

  中書科的確是一個雞肋,唐以后,兩宋和前明皆為養閑之地,實際上就是作為略高于國子監蔭監的所在。

  畢竟中書舍人也是從七品官員,給致仕文臣的子弟們一個安撫,也說得過去,所以這中書舍人的從七品職位從前明定額二十人,后縮減為七人,到大周又膨脹到了現在大周的十余人

  基本上像閣老和六部尚書致仕,都能給予其子弟一個中書舍人的特殊恩蔭,類似于給武勛子弟在龍禁尉中安排一個閑職,只不過中書舍人屬于文官清貴,名義上還是替皇上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

  齊永泰身兼吏部尚書,自然清楚這一提議,實際上這個建議在沈一貫致仕時就有人提議了,不過當時永隆帝沒有接受,但是隨著蕭大亨、鄭繼芝都陸續面臨致仕,所以這個問題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中書科是繼續維系原狀充當文臣重臣們致仕給子弟的一個安撫,還是像馮紫英所建議的這樣把中書科的職責進行變革調整,作為一個置于皇上和內閣之下,聯結六部的衙門?

  齊永泰先是皺眉,后又慢慢舒展開來,覺得這個建議很有意思。

  若是要新設一個機構,其復雜程度不言而喻,面臨的各種阻力也會巨大,這意味著要分各部的權力,但是這中書科本身就存在,只是原本的職權從唐以后嬗變,現在重新進行明確定制,起碼阻力要小得多。

  “中書科現在是一個空殼,而且中書舍人不過是從七品,如何能承擔起這個職責?”

  “齊師,其實這很簡單,黃大人可以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院事,難道就不可以其他戶部工部甚至兵部某位侍郎來掌中書科事?無外乎就是假借一個名義而已,而且您也很清楚,開海舉債乃至東番之事,根本就不是原來的中書科的職責范圍,中書科原來的那點兒事兒也根本無法和開海之略相提并論,但是如果要新設一個衙門,費時費神,且扯皮牽纏,而在中書科的職權重新定職定責,就要簡便許多。”

  馮紫英進一步道:“而且以學生之見,這中書科原本職責就和翰林院有些重疊,要么裁撤,要么就另起爐灶,現在趕上這樣一個機會正是時候,而且中書舍人本身就是不定額之編,甚至其品軼,均可靈活掌握,……”

  馮紫英的話讓齊永泰陷入了沉思,不得不說自己這個弟子真的是頭腦不一般,總能從一些不同角度來考慮問題,中書科本身就自己原來覺得應該裁撤的機構,但是現在看來保留下來留作新用,顯然更合適。

  只不過要說服葉向高和方從哲還得要花些心思,免不了還會有一番切磋交鋒和妥協了。

  “這個中書科你的意思就是專門為開海而設?”齊永泰覺得如果這樣,恐怕也會有人對此有異議。

  “倒不一定,開海之略前期肯定會紛繁復雜一些,因為牽扯幾部,但是逐漸走上正軌之后,這更像是一個協調機構,當然也有其特定職責,具體如何來,就要看齊師你到時候的想法了,要么新設,要么擴張中書科,中書監中書省,重新定職定責,將開海之略納入其工作范疇一部分,……”

  被馮紫英的話給嚇了一大跳,這中書監和中書省就完全是兩個概念了,在曹魏和唐代,那幾乎就是宰相機構了,那這內閣往哪里擺?

  緩緩搖頭,但是齊永泰內心已經有些動搖。

  或許當下這種內閣+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這一結構真的有些不太適應形勢了?

  就像這個開海之略一樣,戶部工部和兵部都想要伸手,但是卻明顯哪一家都難以吃下來,馮紫英提出這個暫時以中書科的殼子來作為臨時性處理事務的方案算來算去還真的是最好的辦法了。

  “此事我在斟酌一番,對了,東番之事為何這個時候提出來?難道你不明白輕重緩急?”齊永泰想起這個事情又有些生氣,“多一樁事兒就多幾分羈絆,你難道不明白么?”

  “齊師,弟子也知道此事的確不該在方略中提出來,但是弟子擔心這拖上幾年,恐怕佛郎機人和紅毛番就會搶得先手,而且弟子以為這東番之地并不會牽扯朝廷太多精力,完全可以調動民間力量來進行開發,朝廷只需給予一個名義即可,最不濟只需要中書科職責中帶一筆即可,便宜行事嘛。”

  馮紫英笑嘻嘻地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對開發東番他自然也早就有了一番考慮,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對于這類島嶼土地和拓殖開發都不太看重,總以為自己是中央之國,地大物博,不在意這些原本就屬于我們的土地。

  像東番早在三國時代就納入了中國,而宋元時期便已經明確官府管理,只是這個時代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讓人很無語,馮紫英當然不會容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東番的豐饒,加上特殊的位置和意義,也決定了這里必須要盡早開發,而且還可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自己陣營來。

  “哦?”齊永泰豈有不明白自己這個弟子的,立即聽出了其話語中隱藏之意,目光里多了幾分探究,“你有其他想法?”

  “嘿嘿,瞞不過齊師,的確有些想法,而且東番之地和其他截然不同,弟子以為亦可作為朝廷對外經略的一個嘗試。”馮紫英點頭。

  ”嗯,既如此,仔細寫一個條陳來,讓為師好好看看。”齊永泰放下了心,只要是對方有想法就好。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