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數風流人物 > 癸字卷 第二百七十五節 干事,正當時!
  練國事是個做實事的,到了西安之后,馮紫英便把他最看重的西安府的這一攤子事兒全數交給了練國事。

  兩人算是第一次合作,但早就知根知底,性情相投,合作起來反而更放心。

  鳳翔府有鄭崇儉,西安府有練國事,耿如杞坐鎮延安府,自己坐鎮中樞,陜西就能穩住大半了。

  漢中府知府是王洽,他是山東臨邑人,算是馮紫英鄉人,有這層關系在,就要好打交道得多。

  而且王洽做事公道,在漢中威信頗高,整個陜西這兩年亂民四起,相對來說,漢中算是最穩定的了。

  所以馮紫英甚至沒有去漢中一巡,倒是王洽主動來西安這邊一談之后,馮紫英就把漢中府這邊的事宜拜托給了王洽了。

  剩下來的幾府中,慶陽和平涼兩府的情況馮紫英不太滿意,所以他也一直在考慮人事上的調整,但他也知道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吏部也不是自家開的,不是自己想要調整誰就調整誰。

  這封建王朝的官員權力固然大,但更多的是在做事情上的權力大,反倒是在人事上的安排,更多的集中于中央,像吏部就是匯聚了幾乎整個大周官員的調整。

  當然,吏部也不可能管得過來,很大程度還是通過日常考核考察來進行評定敘功,進而調整,這里邊各級官員的上司就有著較大的發言權。

  除開慶陽和平涼二府的官員表現不盡人意外,像更偏遠有些的鞏昌和臨洮二府馮紫英也專門走了一圈。

  這兩地的地理險要,但農事不修,從知府到同知、通判這些官員都很難說讓人滿意,馮紫英用了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平庸,按部就班,不過這恰恰是這個時代各地官員的常態。

  馮紫英很清楚自己沒有能力在短短一兩年里就能把整個陜西官員按照自己的心思來換一遍,別說州縣的知州知縣們,就算是各個府的知府同知們,他也沒辦法做到。

  一來他沒有這個權力,二來他也沒有那么多讓自己中意的官員儲備,三來時間太短。

  若是他能在陜西巡撫位置上干上十年八年,也許他能勉強做到,但這無疑是癡心妄想了,也不可能。

  「人事問題應該是地方上許多事務難以推動,或者說舉步維艱的關鍵因素了。」馮紫英看了汪文言和吳耀青二人煞費苦心地為其準備的平涼、慶陽二府十多個州縣知州知縣基本情況和他們的現實表現材料,忍不住嘆息道。

  這十四個州縣的知州知縣中,進士出身只有二人,舉人出身七人,還有五人就是貢生捐生出身了。

  這種情形在江南是不可想象的,在北直、山東、山西、湖廣這些地方也基本不可能。

  江南的知州知縣基本上都是進士出身,北直、山東這些地方知州知縣進士出身也要占到七八成,剩下的也都是舉人,貢生捐官基本不可能擔任主官,多為佐貳官。

  「大人您不能奢求這些地方都和江南那邊比,本身這邊文風不盛,另外這些偏遠地區,進士出身誰愿意往這里來?」汪文言笑道:「何況這也不完全是官員出身問題,我覺得倒是從省到府缺乏一個對州縣較為明細詳盡的考核規則,吏部下發下來的考定規則都太粗疏,流于形式,從省到府也基本上沿襲使用,許多本來該是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做一些調整,但是并沒有做。」

  馮紫英瞥了一眼汪文言,「文言,朝廷下來的考定規則不也一樣?每個省都有不同的具體情況,

  同樣各項工作也有側重,但是吏部考定標準征求過戶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意見么?也許有過,但是都是十年八年才來一回,照理說這都該每年征求意見進行調整,可吏部那幫老爺們都是高高在上,哪里會考慮下邊的感受?」

  汪文言點頭,「太

  過于刻板教條的考定規則,很難調動起下邊官員的積極性,而且又無針對性,所以很多官員都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結果就是幾年下來,情況都沒有任何改觀,但上邊考評依然是一樣,這樣一來誰還會在意這個考核規則?」

  「關鍵是考核規則和地方上很多具體事務沒有掛鉤!」馮紫英有感而發,「興修水利,驛道建設,工商發展,這些非一朝一夕之功的事兒,誰還愿意去做?那些虛頭巴腦的什么教化德政,或者討好士紳的噱頭,反而成了人追捧之舉,這種考定方式如何能讓有能力沒人脈的官員脫穎而出?」

  馮紫英的感喟也引起了汪文言的共鳴。

  他當初在歙縣當小吏的時候何嘗不是覺得這大周朝的官兒們未免也太好當了,尤其是那州縣主官,基本上就是袖手當菩薩,按部就班的沿襲上邊的要求。

  諸事都有幕僚和佐貳官以及下邊吏員來做,既無主動性,也無開創性,甚至很多人連結合本土實際都不愿意。

  反正上邊考定就是由上司和本土士紳來評判,既如此只需要討好上司和本土士紳就行了,具體做了什么,吏部和都察院那些人反而不在意。

  馮紫英在永平府和順天府當了兩任同知和府丞,職責都差不多,但基本上都是在履行主官的職責,所以對這里邊的弊端了解很深。

  到了陜西來之后,從延安府來進行解剖麻雀,然后又在西安府進一步觀察分析,尤其是結合著現在陜西面臨大災的情形下,各地抗旱、賑濟、剿撫這些措施做得好壞,很大程度都和地方官員的素質能力有很大的關系。

  但是從布政使司那邊獲得的各地官員考評來看,卻完全和這些州縣當下表現不一樣,很多前幾年考評極好的,但實際上縣中餓孕遍地,流民外逃如潮,亂民起事蜂擁。

  延安府以青澗、延長、延川、宜川、洛川、宜君幾個縣為例,這幾個縣其實在延安府里邊算來條件不算最差,但是流民人數最多,亂軍勢力最大,土地兼并最嚴重,豪強劣紳實力最強,但是在考評中,這幾個縣的知縣考評都相對較好。

  反倒是如綏德、米脂、吳堡、神木、府谷這幾個縣,說起來都還過得去,卻都是中下考評。

  膚施、甘泉幾個縣不說了,那是潘汝楨的地盤,他當知府的再怎么也要保一把,但前邊那些州縣,很顯然就是地方士紳的反應和州縣官各自人脈在起作用了。

  可實際上的這些表現落在馮紫英眼中,那就是真的截然兩樣了。

  「大人,這種機制也是大周朝沿襲前明留下來的,其實各地在這上邊也都有反應,朝廷也不是不清楚,但是如何改良這種考定機制,如何讓官員們能有一種更優越更符合實際的考定方式來盡心評判,進而調動官員們做事的動力,這卻是一件相當龐大繁冗的事兒,恐怕不是吏部或者都察院能做得下來的,得由內閣來牽頭挽總,其他七部和都察院都要參與進來,才能有可能做得成。」

  汪文言斟酌了一番,才建議道。他知道自己這問東翁素有大志,但是做事和做這種事情卻是不一樣的。

  前者都是具體的事情,而后者就是要改變一個王朝的管治模式了。

  以馮紫英現在的身份,哪怕他有齊永泰、喬應甲這些北地士人的支持,也絕無可能。

  也許給馮紫英十年二十年,他做到首輔,而且還得有一大幫如練國事、鄭崇儉、傅試、潘汝楨、許俊陽甚至左良玉、楊肇基這樣已經占據了相當職位的官員全力支持他,才能做得成功。

  看到了汪文言臉上露出言不由衷的神色,馮紫英也笑了起來:「是不是覺得我有些操心過多了?這本不該是我的事兒,當陜西巡撫就做好陜西的事情,在其位謀其政嘛。我也知道現在我是沒有資格去過問這些事情的,

  但是我覺得在一些具體方面,我還是可以實踐自己的一些想法,起碼在陜西我可以這么嘗試,用這種方式來遴選甄別官員,這點權力我還是有的,或者我還可以動用我自己在吏部都察院的影響力,做得更多一些,只要做得一點,那就做一點,……」

  汪文言見馮紫英目光里滿是堅定,也嘆了一口氣。

  這也許就是成大事者的特質,只有擁有一顆堅韌不拔堅定不移的心,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也才能一以貫之堅持下去,遇到挫折也不會退縮氣餒,只有這樣才能成功。

  很多人其實論才干并不差,但是卻大多在這上邊欠缺一份精神特質吧。

  見汪文言默然不語,馮紫英也不在意,打定了的主意,他不會去更改,汪文言他們肯定覺得自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年輕氣盛,但正如某人所說,不年輕氣盛,還叫年輕人么?不趁著年輕做些異想天開的事情,等到人過中年,也許就要安于現狀樂于享受了,干事,正當時!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