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太子英明 > 第1370章 碧娜詩怒瞪貝利
  余仲奎快嚇死了。

  他萬萬沒想到,燕軍突然出動軍艦,封鎖了從北洲國南下大夏國的海路。

  還好他機警,面對燕軍軍艦的追擊果斷下令,讓幾個裝滿貨物和北洲女人的船迎了上去,擋住燕軍的軍艦,他則是趕緊調頭逃掉了。

  好在是,余仲奎快被燕軍軍艦追上的時候,逃進了北洲國的海域。

  現在,楊國和北洲國還沒有開戰,燕軍的戰艦自然不會挺進北洲國的海域去圍捕余仲奎,便放了他一馬。

  余仲奎嚇壞了,趕忙返回末時克城,向威爾遜王匯報這事。

  威爾遜王得知消息,當真是又驚又怒。

  燕軍之意,路人皆知啊,威爾遜王又如何不懂蕭逸的如意算盤呢。

  余仲奎擔心威爾遜王不懂,急忙說道:“啟稟威爾遜王,燕王之意,就是斷絕大夏國的熱兵器來源。”

  “如此一來,用不了多久,大遼國和大夏國必然會先后滅于燕國之手。”

  “到那時,只剩下北洲國,只恐……”

  只恐什么?

  余仲奎沒有說完,但威爾遜王聽得懂,雙眉緊蹙,心中微有不悅。

  余仲奎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就不再繼續了,接下來的事情就不是他能插手的了,交給威爾遜王去做決斷吧。

  當然了,余仲奎也擔心威爾遜王不會對燕國宣戰,那么他就慘了,只能一直留在北洲國。

  一直寄人籬下,倒也沒什么,因為他是大夏國的使者,北洲國對他的禮數還是很到位的。

  余仲奎最擔心的是,北洲國如果不出兵,大夏國能堅持多久?

  一旦大夏國被滅了,他這個大夏國的使者身份可就沒了,北洲國還會再敬他嗎?

  到時候,威爾遜王一翻臉,余仲奎可就真是連哭都找不到地方啊。

  威爾遜王安撫了一下余仲奎,就又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喊來議事。

  對此,余仲奎是了解的。

  但余仲奎真的想罵威爾遜王一句,你特么太任人唯親了吧。

  北洲國那么多人,已經是同仇敵愾了,你丫的商量國家大事,竟然還只找自己的兒子和女兒,這樣難道真的好嗎?

  余仲奎跟貝利和拉齊法都接觸過。

  以余仲奎閱人無數的眼光,當然看得出來,貝利跟大夏國的蕭韌是一類貨色,成不了什么大事。

  而拉齊法是個人才,水平比不上蕭逸,但卻比蕭離和蕭昕要強得多。

  真正有才華,有眼光的人,卻是威爾遜王的女兒碧娜詩。

  只不過,碧娜詩是個女孩子,又不是長女,成為下一任北洲王的機會幾乎為零。

  余仲奎也發現了,貝利和拉齊法之間不和,準確說貝利對拉齊法的防備之心很濃,不愿拉齊法在威爾遜王跟前展現才能,處處擠兌他。

  可這是北洲國的國事,也是家務事,余仲奎不敢插手,只得耐心等消息。

  如果威爾遜王不準備出兵的話,余仲奎再勸諫他。

  果不其然,關于是否立即跟燕國宣戰的立場上,貝利和拉齊法再次產生了分歧,而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

  貝利不同意立即出兵:“啟稟父王,兒臣以為,此時出兵,并不適合。”

  “第一,五十萬大軍尚未訓練成功,戰斗力低下。”

  “而一旦我軍與燕國開戰,勢必就是一場決戰,這五十萬兵馬非但發揮不出強大的戰斗力,或許還會對別的士兵產生影響。”

  “第二,雖說大遼國和大夏國的實力不如燕國,又被切斷了熱兵器的供應,但他們之前已經采購了相當多的熱兵器,足以能支撐一段時間。”

  “第三,當大遼國和大夏國與燕國的戰事膠著之時,在大遼國和大夏國快要支撐不下去的時候,我北洲國再突然出兵。”

  “如此一來,大夏國和大遼國會暫時獲得我北洲國的熱兵器,同時我北洲國也可以幫助大遼國和大夏國建造兵工廠。”

  “只有這樣,我北洲國不但可以從大遼國和大夏國獲得最大的利益,還能使得大遼國和大夏國起死回生,與燕國抗爭到底,此乃一石兩鳥之計也。”

  “因此,兒臣以為,此時不宜出兵,還請父王明鑒。”

  威爾遜王微微沉吟一下。

  說實在的,貝利的這番話還真是說到了威爾遜王的心里去。

  再說一句實在的,貝利的這番話著實有一定的道理,只不過眼界和格局有點小了。

  威爾遜王雖然對貝利的話,有一定傾向性,卻并沒有立即同意,而是又向拉齊法和碧娜詩問道:“你們兩個的意見呢?”

  碧娜詩忍不住又向貝利看了一眼,發現后者果然正在盯著她猛看,眼神中的侵略目光極為明顯。

  越來越過分了,竟然也不怕被父王和二哥發現,碧娜詩忍不住打了一個寒噤,微紅著臉,不悅地瞪了貝利一眼。

  誰想到,碧娜詩含怒瞪了貝利一眼,反而使得貝利眼睛一亮,又舔了一圈嘴唇,喉結也跟著動了一下,似乎是咽了一口吐沫。

  碧娜詩著實對貝利一陣無語,只能將目光轉向一旁,來一個眼不見心不煩。

  既然貝利想看,就讓他看吧,反正碧娜詩實在管不住這個心理變態的親哥哥。

  貝利大膽又侵略性的目光并沒有引起威爾遜王和拉齊法的關注。

  威爾遜王的目光在拉齊法身上,而拉齊法呢,也開始了他的意見陳述。

  “啟稟父王,兒臣不同意大哥的觀點,兒臣認為,我北洲國應該立即出兵。”

  “第一,我北洲國出兵,未必就一定要全軍壓上,因為我北洲國還有大遼國和大夏國這兩個盟友,完全可以牽制燕國至少五十萬以上的兵馬。”

  “父王新募的五十萬兵馬,可以繼續訓練,并不影響。”

  “第二,兒臣還是想說一下燕國的仁政之可怕。”

  “以大遼國與大夏國的實力,確實應該能跟燕國相持一段時間。”

  “但是,在燕國的仁政戰術之下,大遼國和大夏國的百姓定會紛紛起義,響應燕軍。”

  “試問,在外有燕國大軍壓境,內有百姓不斷起義,這大遼國和大夏國如何能支持長久呢?”

  “一旦大遼國和大夏國被燕國滅掉,我北洲國只能是單兵作戰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