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 第292章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朱由校喪禮結束不久,在百官勸進之下,六月二十八日,信王朱由檢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儀式。

  三大殿曾于萬歷二十五年遭受火災,之后皇帝對其不斷進行修葺。

  從萬歷到泰昌再到崇禎,中間經歷萬歷三大征、薩爾滸大戰,在老大帝國無數艱難時刻,紫禁城內這些勞民傷財的工程從來沒有停工。

  象征最高皇權的皇極殿,不久前剛被東林賊人焚毀,現在成了一片瓦礫。

  除了三大殿,其余宮殿都不適合舉行登基這樣的大典,至少以前的皇帝都沒在其他宮殿登基過。

  眼看大典將至,禮部鴻臚寺官員們個個心急如焚。

  或許是平遼侯庇佑(言官們后來這樣說的),崇禎元年六月二十五日,修了二十多年的太和殿竟然奇跡般的修葺完畢。

  太和殿規格稍低于皇極殿,不過事急從權,在平遼侯的倡議下,在太和殿完工三天后,新皇登基大典如期進行。

  不過,如此匆忙,讓籌劃登基儀式的官員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二十八日,禮部堂上官、侍班史官、導駕科員、殿班御史一行人等,分東西兩行排列。

  朱由檢身著日月星辰袞龍袍來到太和殿,平遼侯率百官進賀表,向十二歲的新皇帝賀喜。

  在一行人等簇擁下,朱由檢由太和殿來到中極殿,侍班官兩旁面駕一躬,侍立于簾下,簾子卷起,朱由檢從中徑登上九級寶座。

  在一系列繁瑣到足以讓人絕望的禮儀全部結束后,新皇帝的登基儀式才算終于完成。

  六月三十日,朱由檢頒布即位詔書,向天下臣民宣告:

  “驚聞神京變故,凜念承祧之重,而平遼侯、文武群臣及軍民耆老合詞勸進,至于再三,辭拒弗獲,乃仰遵遺詔,于六月二十有八日袛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

  此外,新皇帝還著重褒獎平遼侯策立之功,加特晉左柱國、加太傅,歲加祿米三百石,原蔭武職伊男,升一級世襲,兼兵部尚書。詔書不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在這封繼位詔書中,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

  “平遼侯親受先帝遺詔,靖難討賊,輔朕沖年。今四海不平,南北多警,尚需太傅匡扶之功,國家大事,一切付托太傅。太傅精忠大勛,朕言不能述,官不能酬,惟我祖宗列圣,必垂鑒知,陰佑太傅子孫,世世與國咸休也·······”

  最后,朱由檢宣布明年年號為天啟元年。

  關于年號的選擇,其實是經過一番斟酌考量的。

  六月二十五日,內閣呈上四個年號供朱由檢選擇:

  一是“乾圣”,朱由檢說“乾為天,圣則安敢當。”

  二是“興福”,朱由檢說“中興甚好,亦不敢當。”

  三是“咸嘉”,朱由檢說“咸旁為戈,今方欲止兵戈,勿用。”

  四是“天啟”,朱由檢說“《禮記》言奉天啟示,天開新元,今大明有劉太傅監國,必煥然一新,”。

  于是,朱由檢親自將圣旨手抄一份,讓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送于太師府。

  劉招孫接到詔書后,堅決推辭監國,并拒絕一切封賞。

  平遼侯這種高風亮節,被當時東林黨楚黨浙黨閹黨各路正派人士交口稱贊。

  大家都把劉招孫比做蜀漢的諸葛亮本朝的楊廷和,一些改邪歸正的東林黨人甚至表示要給平遼侯建生祠,以彰顯其高風亮節英雄事跡……

  正所謂: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最后,劉招孫不顧群臣勸進,堅持推辭一切封賞,連張江陵留下的那座太師府,他都要還給朝廷還給新皇帝。

  “本官要搬回左安門甕城居住,本官乃開原軍統帥。我需要和士兵住在一起。”

  平遼侯此舉引得朝廷驚恐,朱由檢和群臣都認為這是劉招孫欲擒故縱之計。

  他是想以退為進,故意試探朝廷反應。

  很顯然,如果皇帝反應失措,接納了這個請求,京城啪會有更多人被刺殺。

  明眼人大都看出來端倪,劉招孫目下之權勢,已經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

  甚至無須劉招孫自己下令,就有人主動冒出來替他動手,替他殺人。

  更恐怖的是,這些刺客往往和開原沒有任何關系。

  想到這里,百官如何不感到驚恐。

  這些政治老油條們,當然不相信穿越者對權力的佛系態度。

  他們只把這一切當成了劉招孫的套路。

  而這些套路,王莽那些奸臣逆賊,早已表演過無數遍。

  于是,在幾位閣員的帶動下,更大規模的勸進活動開始在京城拉開帷幕。

  七月初,一時之間,勸進之聲如巨浪拍空,此起彼伏。

  七月中旬,京師三百多名御史言官聯名上萬言血書,這些人不惜劃破手指,用自殘的方式在白布上寫下:

  天不生平遼侯,大明萬古夜。

  然后冒著酷暑跑到太師傅“勸諫”。

  這種令人作嘔的吹捧竟出自一群御史言官之口。

  劉招孫對大明文官的下限,又有了新的認知。

  不過,現在不是他感慨的時候。

  天啟皇帝的圣旨一道接著一道發往太師府,言辭愈加懇切。

  劉招孫接到封賞圣旨后,便讓喬一琦孫傳庭替自己上疏拒絕。

  天啟不依不撓,最后搬出馮皇后,懇求說:

  “諭尚書太傅劉總兵:朕面奉懿安皇后(崇禎先帝皇后劉氏)諭云:“與劉總兵說,各大典禮,雖是修舉,內外一應政務,爾(朱由檢)尚未能裁決,邊事尤為緊要。劉總兵乃三朝元老,親受先帝付托,中流砥柱,豈忍言去!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劉總兵今后,萬不可再存此(拒絕監國)念·······”

  懿安皇后和天啟的諭旨來了,鴻臚寺官、司禮監太監、文書房官烏泱泱上百號都圍在太師府大門口,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錦衣衛來抄家了。

  其實這些人都是在奉旨催促平遼侯供職。

  在喬一琦、孫傳庭率領下,遼東將官兩百余人亦在張居正的豪宅前長跪不起。

  上千人請求平遼侯顧及“君臣大義,人倫常理。”

  大明朝野發生的巨大變故引起外國使節注意。

  京師會館中的朝鮮朝天宮、安南、交趾、琉球等國使者紛紛向這位大明權臣勸進,請求平遼侯順從大明天子的旨意。

  在各方高壓之下,劉招孫被迫作出讓步,推辭再三后,勉強接受了“兵部尚書、太傅、柱國”的稱號。

  對于皇帝御賜的金銀、坐蟒、蟒衣等物,他也都推辭不要。

  此外,他對所謂“詔書不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最高禮遇也保持警醒,堅決拒絕接受。

  劉招孫很清楚,歷史上獲得此類特權的大臣,大都已有篡逆之心,距離登基就差加九錫最后一道程序。

  這意味著自己在官位上已經達到極限。

  比如曹操,封魏王,是漢末唯一的異姓王;然后加九錫,享受的儀仗跟天子一樣;這些特權加起來就很清楚了,曹操就是事實上的皇帝,就差一個稱號。

  所以,歷史上,當曹操加九錫以后,荀彧等漢朝忠臣就受不了了。

  劉招孫現在還不準備當皇帝,他也不會被京師文官蒙蔽眼睛。

  真正的對手,正潛伏在大明各地,早已不在京師。

  所以眼前所見,不過都只是浮云,不能當真。

  一旦自己過于膨脹,為所欲為,那么,離覆滅也就不遠了。

  他需要剎車。

  ········

  平遼侯辭君離宮,在衛兵簇擁下回到太師府。

  劉招孫率金虞姬母女,在義父劉綎神位前焚香禮拜。

  “義父,孩兒終于遂您老人家所愿,入了六部,接下來,孩兒就要征服倭國,平定安南·····”

  金虞姬抱著女兒,透過裊裊娜娜的香火,回憶起這兩年的坎坷不平,悲歡離合,忽然熱淚涌動,哭著為夫君感到高興。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