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 第481章 天心城
  當初,襄王朱翊銘在襄陽加固工事,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對于朱翊銘如此草率的行為,監軍張克儉、推官鄺曰廣等以為不可,奈何襄王不聽。章東派出的奸細,得以滲透入襄樊兩城,在關鍵時刻與齊軍里應外合,一舉攻破襄城。

  弘光四年(1630年)四月上旬,齊國三大兵團圍攻襄陽府,參將米千春、監軍張克儉出城奮戰,米千春戰死。

  朱翊銘令樊城、谷城各軍撤退,全力守襄陽,并引水注入護城河,沿河排列大炮,兵士環城守衛。

  后來史書評價此次決定南明命運的襄陽之戰,南明將士的陣亡,襄王朱翊銘罪責難逃。

  四月十五日,襄城外圍的樊城、谷城、宜城等地相繼淪陷,只余襄陽一座孤城。

  齊軍兵臨城下,朱翊銘親自督率監軍兵備副使張克儉、推官鄺曰廣、知縣李大覺、游擊黎安民出城迎戰。

  明軍再次戰敗,死傷慘重。

  次日,明軍驅趕百姓登城,投擲滾木擂石抵擋齊軍蟻附攻城,第一兵團工兵在襄陽東門筑起土城,炮兵將火炮推上土墻,向城頭猛烈轟擊,百姓傷亡慘重,不忍目睹。

  齊軍又在漢江筑起江堤,用城西閘門積累江水,派兵守住城東水口,江水倒灌襄陽城。

  洪水呼嘯而至,齊明雙方鏖戰很久,明軍突遭洪水侵襲,瞬間崩潰,齊軍騎兵乘勢掩殺,明軍紛紛向城外奔去,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敵人殺死,傷亡慘重。

  四月十七日,日暮時分,襄王退守甕城,與張克儉等率殘兵分陴(城墻上凹凸形的小墻)固守。監司高出等翻城墻逃走,明軍徹底崩潰。

  齊軍趁機發動猛攻,襄王督率軍士持盾牌大戰,又敗。

  當夜,襄陽更樓起火,齊軍從小西門殺入甕城,襄陽失陷。

  朱翊銘見大勢已去,無法挽回,遣散家奴,佩劍、印,自縊而死,監軍張克儉、襄陽知縣李大覺也跟著自殺。仆人王世明撫尸大哭,放火自焚而死。

  此事傳到南直隸,弘光帝聞訊震悼,命有司備葬,謚襄王為忠,史稱襄忠王。

  自此,持續近四個月的襄陽之戰終于結束,武定皇帝和他的將士們,牢固占據山西以東,合肥以西,庫頁島以南,荊州以北的大片區域。

  五月初五日,齊軍繞開淮河防線,飲馬長江,威逼武昌府。

  湖北省內八府一衛之地(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襄陽府、荊州府、鄖陽府和施州衛),除武昌、漢陽外,其余州縣望風而降。

  此時,天氣漸漸燥熱,山東、遼東等地戰兵水土不服,多有疫病發生,軍士疲憊,不堪再戰,太上皇遂令部下稍事休整,充分消化襄陽之戰的戰果。

  軍隊作戰雖然暫時停止,民政商業的戰斗卻剛剛打響。

  打土豪分田地的傳統項目,在均州、襄陽、隨州、黃州等地有條不紊的展開。

  湖北各地分到田地的佃農、漁民,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各地青壯踴躍參軍,上百萬農民加入大齊農會,以求捍衛《齊朝田畝制度》和這個新生政權。

  五月十五日,太上皇的行鸞由靜樂宮移至襄王宮。

  正統元年,明仁宗朱高熾的五子朱瞻墡由湘王改封為襄王,就藩的地方由長沙遷至襄陽。

  朱瞻墡來襄陽任襄王之前,襄陽已為他營建了一座輝煌氣派的襄王府,占地約60畝,正廳、后堂、大門、儀門和左右榜房一應俱全,乃襄陽城中最氣派的建筑,

  劉招孫前世讀書的時候,曾游歷襄陽府,氣派華麗的王府已被李自成付之一炬,留給四百多年后人們的,只有王府門前那道照壁,也就是著名的綠影壁。

  因為穿越者的到來,襄陽府被完整保留下來。

  而那個曾經占據襄陽將其改名為襄京,并在此建立政權,離開時將其付之一炬的李自成,在這個位面上,卻成了襄陽府的守護者,至少是武定皇帝的守護者。

  此刻正更著林宇他們在四周護衛,嚴密監視王府四周百姓一舉一動。

  由于武定皇帝在荊襄地區殘酷鎮壓流賊,清理道眾,打壓土豪劣紳,得罪了很多人,幾乎每天都有人試圖刺殺太上皇,雖然這些死士不過都是些撲火飛蛾,沒掀起什么風浪,然而卻攪得蓑衣衛和禁衛軍不得安寧,章東不得不和裴大虎聯手,增派人手加強對王府保護,生怕出任何紕漏。

  而劉招孫本人卻是氣定神閑,他對這些刺殺行動顯得毫不在意。

  此刻,太上皇挽著金虞姬纖纖玉手,漫步走到綠影壁前,指著鑲刻的云龍給金虞姬講解。

  “明正統元年朱瞻墡自長沙徙封是邑,營造宮室,此壁就是當年王府門前的照壁。”

  金虞姬駐足觀看,但見漢白玉鑲邊的照壁中間刻有“二龍戲珠”,左右各刻巨龍飛舞于“海水流云”之間,左、右兩堵各雕一蛟龍飛向中堵,大有奪珠之勢,四周邊框精雕小龍姿態各異,霧海茫茫,群龍爭躍,栩栩如生。

  金虞姬伸手撫摸1漢白玉上的游龍,口中喃喃:“大明工匠果然不凡,朱高熾皇帝待他兒子真好,這照壁,這王府,不知要花費多少銀子,多少人力物力···”

  劉招孫脫口而出道:“你若喜歡,朕便命人將其拆了,搬到新都城去。”

  “臣妾說的又不是這王府照壁,”慈圣太后欲言又止。

  “那是?”他想到了留守沈陽的楊青兒和小皇帝劉堪。

  兩人相視一笑,都不再說話。

  武定皇帝長嘆一聲,回頭詢問站在遠處的錢謙益:

  “錢大學士,當年南宋襄陽之戰打了多少年?”

  錢謙益聽見太上皇詢問,立即上前搖頭晃腦道:

  “回陛下,自宋咸淳三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呂文煥突圍,張貴、張順援襄,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至咸淳九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六年。”

  劉招孫撫掌大笑:“聽到沒有?金太后,蒙古人打了六年,朕只打了四個月,雖然暫時攻下,還很多事情需要處理,等荊襄徹底平定,自然會讓堪兒他們過來,那時候,”

  武定皇帝抬頭望向眼前高聳入云的照壁,若有所思道:

  “那時候,他們便可以來看看大齊的新都城,看看新都是如何拔地而起。”

  ~~~~

  六月初,掃蕩流賊明軍的作戰任務基本結束,武定皇帝見民心可用,遂決定趁熱打鐵,開始他心心念念的都城營建工程。

  在聽取雷匠頭、柯真惡、李三光、弗朗西斯科、徐光啟等專家意見,并實地探查后,武定皇帝最終將新都城的中心點定在均州城東十里,襄宛盆地南部靠近漢江之處。

  選址問題敲定后,正式動工前,還需進行“燙樣”。

  所謂“燙樣”,便是制作建筑模型,因為有些部分制作需要用烙鐵熨燙成型,因此得名。

  雷匠頭先將元書紙、高麗紙層層粘合成板料,再剪裁成型、涂飾顏色,最后粘合組裝成完整模型。

  都城嚴格按照周禮古制的王城規劃思想進行規劃建造的,其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折合90平方千米(要求面積超過唐長安城87平方千米)。

  劉招孫望著弗朗西斯科和金尼閣繪制的密密麻麻的工程圖紙,又看了眼雷匠頭制作的燙樣,指著護城河所在的位置,對都城設計師們詢問:

  “這護城河被你們繞成了羊腸小道,曲曲折折,是嫌敵軍難以攻破城防嗎?為何要這樣做?!”

  眾人面面相覷,帝國首席占卜師兼陰陽風水師柯真惡連忙站出來解釋道:

  “陛下明鑒,都城四面城墻環繞,城墻四角各有一座角樓。角樓位于乾卦之位,引漢水入護城河繞之,這完全符合易經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原理。正所謂····”

  “好了,別說了!”

  太上皇又指著引入城中的兩條河流,質問他的近臣。

  “此地近鄰南陽盆地,你們把河引入城中,遇到千年一遇的大雨天氣,莫非想要朕的臣民都去看海嗎?”

  劉招孫想起前世,每當城市遭遇惡劣天啟,就聽專家說說是什么百年一遇,好像一百年是很常見的時間單位。

  宋應星對水利頗有研究,立即向皇帝解釋說:

  “圣上,護城河水系貫穿都城,到皇宮前東南角處形成閉環,注入漢江,循環往復,絕不會形成內澇。”

  柯瞎子再次引用易經八卦知識:

  “這便是長江和黃河,向東南方向流去,寓意富饒天下,也符合風水學里開天門,閉地戶的理念,設計巧妙,有種大氣磅礴之感,天人合一之兆油然而生。陛下,此城建成,大齊基業千秋萬代·····”

  “你們在四角建這么多角樓作甚?”

  “陛下上承天命,天帝住的紫薇垣對應陛下所住的皇宮,二十八星宿環繞在紫薇垣四周,保護著紫薇垣,其角以角宿為首最為善戰,四角角樓是請角宿下凡保護大齊。”

  柯真惡又開始解釋午門代表正南方,坐落于皇城的最南端,為當子午,故名午門。午門有形卻屬陰,南方無形卻屬陽,一陰一陽的結合,表明大齊要平衡天地之間·····

  劉招孫實在懶得聽他東拉西扯,回頭向弗朗西斯科等人詢問了幾個建城的關鍵問題,比如水源補給,城市功能分布,交通建設等,幾位專家的回答讓太上皇頗為滿意。

  武定皇帝也不廢話,拍案而起,大聲命令道:

  “那就開始動工吧,十年時間,調撥給二十五萬民力,給朕建成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城!以后,它將是大齊真正的中心。”

  此后,均州襄陽周邊開始大規模移民屯田,對百姓減免賦稅、免費提供耕牛和種子等。工部尚書徐光啟、大祭司佛朗西斯科、帝國旅行家李三光等人則離開荊襄,足跡踏遍全國,廣尋材料。

  大齊帝國最精銳的工兵匠人們,深入森林,歷經萬難采伐千年金絲楠木,借助水力將楠木運到漢江上游的均州,木材有了需要磚石,蘇州一帶土質優良,燒制有方,武定皇帝特賜封為御窯村,生產大殿所需地磚,又稱金磚。保和殿后方御路正中的石陛青石,長十七米,重達兩百多噸。巨石來自京畿良鄉,數萬勞工寒冬時在道路兩旁每一里左右挖井,用井水潑地,形成冰路,前拉后推,利用冰路將巨石運到工地,最后雕成石陛。此外,由山東臨清生產建筑用磚·······

  民工們用生石灰和粘土混合的灰土與碎磚層疊筑基,在地基撒煮好的糯米與白礬,如此不計成本的做法,讓地基變得無比堅硬,最大程度避免了沉降隱患。

  總之,都城所需每一項原料無不精益求精,當然,這些都是后話,后面會詳細介紹。

  太初二年六月十六日,沖虎煞南,宜齋醮開市破土。

  武定皇帝下旨,新都城營造先期工程正式動土。

  在此之前,****詢問喬一琦王化貞等老臣,新都應該叫什么名字。

  群臣答曰:“漢都”“新都”“新京”“中都”····

  武定皇帝覺得這些地名都不夠霸氣,不能彰顯帝國新氣象。

  金虞姬道:不如取名天心城,寓意天下之心。

  太上皇稱善。

  遂定都城名為天心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