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 第497章 平朝策
  太初二年十一月下旬,戚金率五千精銳,渡過鴨綠江,第三兵團與趙率教所部合兵一處,組成一支近萬人的東征軍。

  東征軍在新義州稍事休整,組成全新編制,大軍指揮權歸于戚金,正月初,大軍繼續向朝鮮王國南部州郡進攻。

  戚金改變策略,放棄了第八兵團之前執行的斬首行動,不再選擇輕兵突進,直撲漢城,而是穩扎穩打,從平安道開始,不放過任何一個邊城小邑,每攻克一城,都要將城中頑固分子清理干凈,將隨軍前來的遼東百姓安置妥帖后,才會繼續進攻下一個城池。

  有時候,當屯田百姓人數不夠,需要從遼東臨時調遣時,東征軍便會就地休整,等待后方來人,有時候一等就是十數日。

  這樣以來,第三兵團的前進速度等同于龜速,從十一月到來年三月,整整四個月時間,戚金指揮第八兵團戰兵,只往前推進了三百里不到(這是當初趙率教十天的進軍速度)。

  這樣穩扎穩打,逐步消化的策略,于第一次東征時的狂飆突進,一日千里,幾乎是兩個極端,朝鮮國王李倧對戚金的打法完全沒有脾氣。

  準確來說,朝鮮軍是戚家軍的徒弟。

  萬歷援朝戰役前后,對日作戰進入長期對峙階段,明朝方面,為了盡量節省戰爭成本,組織朝鮮人就地屯田、開礦、練兵,協助這個不思上進的東國小藩長期對抗倭寇。當時派駐朝鮮訓練朝鮮軍的武將,很多都是戚家軍將領(當然也有劉綎)。

  第三兵團的前身為第三千總部,老兵都是渾河血戰中的戚家軍,主官戚金更是戚繼光的養子,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半個戚家軍也不為過。

  如今,師傅和徒弟在戰場上撞見,師傅還是從前那個師傅,而且比從前還要厲害,第三兵團的武備和戰法得到全面升級,而徒弟,卻沿著明軍的老路,腐敗得一塌糊涂,吃空餉,文官歧視武將,簡直比明軍還要爛,如果不是倭國在后面輸血,朝鮮早在第一次東征時就徹底崩潰了。

  朝鮮國王李倧沒有游擊戰的概念,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戚金這樣一點點蠶食他的國土,期間朝鮮軍發動過幾場反擊,奈何他們根本不是齊軍對手,基本都是送人頭的存在。

  好在戚金看起來根本不像要攻打都城漢城的意思,與其說是東征打仗,不如說來平安道屯田,他的軍隊止步于平安道,連黃海道都不去打,更別說是南下漢城平壤。

  武定皇帝對戚金在朝鮮的龜速前進很是不滿,連發數道詔令,命令第三兵團盡快攻占漢城,至少也要攻下平壤。

  戚金卻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理由,繼續在朝鮮便宜行事,只是派出少股精銳騎兵南下,擊穿朝鮮防線后,最后止步于釜山,趁著冬季來臨前,將為數不多的騎兵全部撤回平安道,回到了東征軍大本營。

  蓑衣衛和訓導官將朝鮮前線發生的這些事情稟告給武定皇帝。

  武定皇帝得知第三兵團如此怠慢后勃然大怒,當著一眾文武大臣的面怒斥道:

  “趙率教不行,戚金不行,第八兵團不行,第三兵團也不行,難道要派朝鮮人金應河去征服朝鮮嗎?”

  太上皇這樣說當然只是氣話,眼下他還可以調派東征的軍隊有:第十兵團的鄭一石部,第六兵團吳阿衡部,以及第七兵團王增斌所部,當然,只是理論上可以,畢竟第六兵團是海軍,征服朝鮮這樣的接近千萬人口的大國,單靠幾千人的海軍登陸是無法實現的。

  洛陽福王宮正殿上,大齊王朝的文官武將分為左右兩列,噤若寒蟬的站立著,都不怎么說話。

  今天武定皇帝召集群臣前來,是為商議東征之計,齊軍前兩次對朝鮮的作戰都不盡如人意,至少距離太上皇心中所想的徹底征服朝鮮,還有很多差距。

  趙率教第一次東征隨取得一定進展,占據朝鮮北部五郡,兵臨漢城,然而因為輕敵與分兵,最終失敗,最后損兵折將不說,遺失戰馬兵器鎧甲無數,全部資敵;

  第二次東征完全失控,戚金和他的第三兵團主力,一直龜縮于平安道種田開礦,遲遲不肯南下,雖說占據優勢,然而這與武定皇帝最后計劃的分兵合擊,摧枯拉朽,實在相差甚遠。

  兩次東征,一勝一敗,算是和朝鮮打了個平手。

  原本想著畢其功于一役,以一偏師迅速征服朝鮮,事實證明,這種戰法不太可能實現了。

  對付朝鮮,還是得像當初隋唐四代帝王那樣,不厭其煩的一代代征服,持續削弱他們的實力。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