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晚唐浮生 > 第一卷11-40章注釋
  第一卷注釋

  第12章:

  注釋1:善陽縣,朔州治所。唐玄宗開元五年將其分割,析置馬邑縣,縣城設在善陽東三十里的大同軍城內,彼時大同軍節度使理所即在大同軍城,后移鎮云中縣。

  注釋2:善陽嶺,約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大紅城鄉附近。隋大業三年筑長城,善陽嶺即長城關口之一,唐代繼續修繕、擴建,置善陽關、善陽館,為太原、朔州西出驛道重要節點之一。善陽嶺以北長城外有惡陽嶺。

  關于善陽嶺,武元衡曾經寫過詩,抄錄過來,以饗讀者。《單于罷戰卻歸題善陽館》——

  “單于南去善陽關,身逐歸云到處閑;曾是五年蓮府客,每聞胡虜哭陰山。”

  注釋3:中陵水,大致為今紅河上下游,發源于朔州境。

  注釋4:北邊五部,即生活在代北一帶的五部雜胡,分別是吐谷渾、回鶻、韃靼、奚、室韋。沙陀亦主要生活在代北地區,分為三部,即沙陀、薩葛、安慶部。沙陀人數其實不多,元和初年朱邪盡忠率族人及依附的部分昭武九姓胡人三萬眾東奔,被吐蕃一路追殺,盡忠戰死,長子朱邪執宜收拾殘部,到靈州投降唐廷,求得庇護。后移居代北,被唐廷故意分割為三部,至今不過七十年,在代北諸部中其實算是小弟弟了。乾符年間,沙陀部都督是李友金,主要活動在云、朔二州;薩葛部都督為米海萬,主要生活在朔州;安慶部都督史敬存,主要生活在代州地區。

  沙陀三部里其實夾雜了很多昭武九姓胡人,而代北地區本來就生活著不少遷居而來昭武九姓胡人,這些人后來也成為沙陀三部不斷融合吞并的對象,是沙陀三部慢慢壯大的重要基礎。

  第20章:

  注釋1:馬邑川,今恢河。

  注釋2:嵐州,隸河東鎮,轄宜芳、靜樂、合河、嵐谷四縣,治宜芳(今嵐縣)。

  注釋3:草城川,遮虜軍城、岢嵐軍城、寧武縣之間的三角地帶,因河流縱橫,水草豐美、物產豐富,向來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要道,唐代置岢嵐軍于此“當賊通路”。北宋時,這里乃與遼國的邊界線。

  第23章:

  注釋1:石州,隸屬河東鎮,轄離石、方山、平夷、定胡、臨泉五縣,治離石縣(今呂梁市離石區)。

  注釋2:本書繼羅隱、楊廣、武元衡之后的第4首詩來了,名字叫《和渭北劉大夫借便秋遮虜,寄朝中親友》,全文如下——

  巨鎮為邦屏,全材作國楨。韜鈐漢上將,文墨魯諸生。

  豹虎關西卒,金湯渭北城。寵深初受棨,威重正揚兵。

  陣占山河布,軍諳水草行。夏苗侵虎落,宵遁失蕃營。

  云隊攢戈戟,風行卷旆旌。堠空烽火滅,氣勝鼓鼙鳴。

  胡馬辭南牧,周師罷北征。回頭問天下,何處有欃槍。

  第24章:

  注釋1:樓煩嶺,在寧武縣西南約十里,北宋、契丹以此為界,嶺上有樓煩關。

  注釋2:伏戎城,今寧化古城,唐代稱伏戎城,宋代稱寧化堡,后置寧化縣。

  注釋3:靜樂縣,今靜樂縣。

  注釋4:樓煩監牧城,唐初為樓煩監牧使所在地,開元中筑城,在汾水西岸,今婁煩縣境內,素為唐代北疆軍馬重要來源地。

  第35章:

  注釋1:宥州,即元和年間設置的新宥州,以區分開元年間設置的舊宥州。主要管理對象為河曲地區的黨項部落,位置大體上在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境內,初轄延恩縣,理所為榆多勒城(也叫經略軍城,彼時經略軍駐地)。

  元和九年,調遣“夏州騎士五百人,營于經略軍故城,應援驛使,兼護黨項部落”;“取鄜城神策行營兵馬使鄭杲下兵士并家(屬)九千人,以實經略軍”。

  元和十五年,宥州移治夏州長澤縣,自此該縣也歸宥州管轄。

  第38章

  注釋1:邠寧節度使,即邠寧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兼邠州刺史,領邠、寧、慶三州,至德元載(756年)設立。

  注釋2:隰州,河中節度使治下,轄隰川、石樓、蒲、大寧、溫泉、永和六縣,治隰川(今隰縣)。

  韓偓曾賦詩,即《隰州新驛贈刺史》:

  賢侯新換古長亭,先定心機指顧成。高義盡招秦逐客,曠懷偏接魯諸生。萍蓬到此銷離恨,燕雀飛來帶喜聲。卻笑昔賢交易極,一開東閣便垂名。

  第40章

  注釋1:見作品相關。

  注釋2:晉陽大體上分西、中、東三城。西城最大,位于汾水之西、晉水之東,西晉劉琨所筑,亦稱府城。太原府、晉陽縣皆在此辦公,內有東魏權臣高歡所筑晉陽宮城(隋代稱大明城)、隋文帝時期擴建的宮城(名新城,以區別舊宮城“大明城”)及隋煬帝楊廣所筑倉城。東城次之,大概只有西城的幾分之一,位于汾水之東,北齊年間所筑,太原縣在此辦公。西城、東城之間有中城,武則天時期所筑,跨汾水河道,連接東、西二城。

  這里所說的汾水,指的是唐代古汾水河道。如果以現代汾河位置來看,三城皆在河西矣。整個晉陽三城周長42里,東西長12里,南北長8里多,是為天下雄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