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我在明朝賺大錢 > 第369章 寶藏傳說
  圣火令?

  這玩意就是圣火令?

  傳說中的圣火令約莫有兩三尺那么長,質地異常堅硬,不僅可以當做武器使用,而且上面還雕刻著非常厲害的武功心法什么的……當然那只是小說家言,根本就不足以為信。

  雖然圣火令這個東西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但卻和武俠小說中的圣火令完全就是兩回事。

  雖說明教的歷史非常久遠,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但卻僅僅只是局限于西亞那一片兒,并沒有傳入到國內,一直到了南北朝的中后期,才開始流傳進來,但卻依舊信者寥寥。

  明教真正意義上的繁榮和發展,是在隋唐時代。

  隋唐時代是封建制度的繁榮時期,不僅工商百業蓬蓬勃勃,而且文化非常包容,允許五花八門的“亞文化”類型存在。尤其是隨著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很多胡人商賈開始大量進入內地,讓明教及其文化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中原文化本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所以明教及其文化只能算是一個很小眾的東西,而且內部流派眾多,所以基本就是局限在某些區域,信奉者大多是來自于胡商這個群體。

  歷史上真實的明教其實非常的松散,并沒有陽頂天、張無忌那樣的教主,更沒有“左右光明使”“四大法王”等等這些正式的職位。真正讓明教朝著“正規化”“系統化”方向發展的是一位歷史名人,而且是一個名聲很糟的歷史名人:安祿山。

  和小說中主導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那個明教完全不同,歷史上真實的明教所充當的角色其實并不怎么光彩。

  因為安祿山本就是胡人出身,為了取得胡商這個群體的支持,安祿山設置了很多中低等的官職,由明教眾人擔任,所以這些人拒絕承認大唐朝廷,而是依附于安祿山,成為了安史之亂的幫兇。

  明教并沒有什么高明的武功,明教教眾多是些將本逐利的胡商,打仗肯定不能依靠這些人,所以他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只是充當了“維持會”的角色,幫助維持占領地區的治安和商業秩序,僅此而已,有點類似于色目人在元朝的作用。

  這些人在占領區大肆搜刮,搞的怨聲載道,雖然積聚了大量財富,但卻終究無法改變歷史的方向。

  后來,隨著安史之亂被逐漸平定,這些人就從跟隨著叛軍逐漸從全國各地退回到了山西東部和河北一帶。陳長生拿的這個“圣火令”就是出自于那個時期。

  “羅教授,《倚天屠龍記》中的那個明教,和歷史上的明教不是一回事吧?”

  當陳長生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羅教授直接就笑了:“歷史是歷史,小說是小說,怎么能一概而論呢?安史之亂就是明教的巔峰,自從安史之亂以后就飛速衰落。唐武宗滅佛的時候順便打擊了明教,變得非常邊緣化了。就不要說消滅元朝建立明朝了,他們甚至連五代十國時期都沒有撐過去,到了宋朝建立的時候,明教幾乎已經徹底消失在歷史當中……”

  明教遠遠沒有小說中描述的那么厲害,更和明朝的建立沒有哪怕一毛錢的關系。真要說歷史影響力的話,連白蓮教都能甩明教八條街。若是沒有那些武俠小說的推波助瀾,很多非專業的現代人根本就不知道明教曾經在歷史上存在過。

  “原來是這么回事哦,要不是羅教授指點,我還真的信了小說中的那些情節,以為明教是一個很大很厲害的組織呢……”

  “你也不好好想想,歷朝歷代的官府又怎么可能允許一個動輒就能聚嘯起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組織存在呢?”羅教授笑道:“其實,從安史之亂以后,國內的明教就迅速走向衰落,幾乎銷聲匿跡,根本就不可能在元末發揮出具有決定性的歷史作用……”

  明教是什么樣子,到底有沒有流傳下來,等等這些問題陳長生才不在乎呢,他只在乎一個問題:手中的這枚圣火令到底值多少錢?

  “這個東西應該不怎么值錢,因為這東西既不是官方的物品,而且非常的粗糙,也就只有雕刻在玉牌上的那些符號還稍微有點研究價值……”

  “羅教授認識這些符號?”

  “前些年曾經和一些國際上的學者交流過,所以我能認出很少的幾個符號,代表的是太陽、光明、溫暖的意思。其實這就是一種美好的寓意,而不是什么圣火令。”羅教授笑道:“圣火令不是金庸的首創,而是首見于許大昌的《四海言異志》,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圣火令這個名字。他還說圣火令和一個大寶藏有關……”

  寶藏?

  陳長生對于寶藏之類的東西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從羅教授這種專業人士的口中說出來,愈發的興趣濃厚,趕緊追問道:“什么寶藏?”

  羅教授從書架上拿出了一本藍色封皮的線裝書,很隨意的翻了翻,就好像是在給小孩子說起一個很有趣的童話故事一般,笑呵呵的說道:“據這本書里說,在安史之亂時期,明教搜羅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大唐朝廷平定了安史之亂以后,這些人擔心受到清算,就把數不清的金銀珠寶古玩字畫埋藏在一個很隱秘的地方,若是能找到這個寶藏,就可以發大財……”

  “寶藏?真的有這種可能嗎?”

  “可能性微乎其微,畢竟這個許大昌是清末的人物,他寫的東西和金庸的差不多,無非就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和虛無縹緲的民間傳說而已,根本就不可信。”

  羅教授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只相信真實的歷史考據,至于野史和民間傳說什么的,他才不會當真呢。

  而且這本書的作者本就是清朝末年的人物,距離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估計也就是捕風捉影的說法罷了。

  “這本書上說,當時的那些明教中人,把寶藏的埋藏地點鐫刻在五塊圣火令上,只要湊齊了五個圣火令,就可以找到寶藏的埋藏地點……這樣的情節你有沒有想點什么?”

  陳長生哈哈大笑著說道:“找到五個圣火令就可以得到寶藏,這和湊齊七龍珠召喚神龍差不多嘛。”

  “對,對,對,就是這個意思。”羅教授哈哈大笑著說道:“所以我才說這樣的傳說不可信嘛。”

  “適才看老爺與那老者通話……”三奶奶笑道:“聽其言辭,那老者應是博學廣知的大儒吧?”

  雖然三奶奶把羅教授說成是“大儒”確實有些滑稽,但總的意思還是沒有錯的:三奶奶已經看出羅教授就是學養深厚的飽學之士。

  “嗯,他確實就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宗師級人物。”

  “那大儒和老爺說的寶藏之事……”三奶奶笑道:“奴也十分認可那大儒的說法。所謂的寶藏多半是以訛傳訛的子虛烏有。其實只要稍微用心想想就可以知道,兵荒馬亂之時,若真有那么多的金銀財寶,多半會想方設法的分批流散四方,又怎么可能埋藏于地下呢?”

  “當年殘元北遁之時,也有人說元廷在北方埋藏了大量寶物,事實證明不過是捕風捉影罷了。”

  歷史上從來都不缺少和寶藏有關的傳說,早在大明朝建立之初,就流傳著元廷把天下寶藏埋藏于某個地點的說法,并且引得無數貪婪之輩趨之如騖。先是說是元順帝把很多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埋藏在北平附近,后來又說是王寶寶的財物就埋藏在山西的黃河邊上,其實全都是好事之徒編造的謊言罷了。

  不管是元順帝也好,悍將王寶寶也罷,撤走的時候并沒有那么匆忙,不管他們搜刮了多少金銀財寶,都完全可以從容不迫的帶走,根本就用不著埋藏起來……

  類似的傳說,陳長生也聽過不少,最典型的歷史就是“建文寶藏傳說”:根據網上一個帖子,說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時候,建文帝根本就來不及帶走大量的金銀珠寶、古董字畫,所以就只能匆匆忙忙的把數不清的寶貝埋藏在某個神秘的地點。而且這位網友還引經據典羅列出了很多所謂的“證據”,說的有鼻子有眼兒就好像是真的一樣,搞的很多網友都真的相信建文皇帝朱允炆真的埋藏了數不清的金銀珠寶,誰要是發現了肯定會發大財。

  但這個事情陳長生是親身經歷過的呀,他當然知道是怎么回事。

  逃出去的朱允炆已經窮的連那些“忠臣義士”都養活不起了,反而是那些個“忠臣義士”在想方設法的養著他。要是真的埋藏了那么多的金銀珠寶,早就讓王良臣他們想方設法的弄走了,周正還用得著和桃兒杏兒他們合作?還用得著辛辛苦苦的販運水果過活?

  歷史上關于寶藏的傳說,十成中有九成九都是穿鑿附會的民間傳說,不僅毫無根據而且經過一再的夸大,其本事就和神話故事差不多。當做小說來看一看那自然是沒有問題的,要是真的信了甚至去辛辛苦苦的尋找寶藏,那就只能說是想象力太豐富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