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西游之蛟魔覆海 > 第140章 王戎二三事 廣陵散再響
  “竹林七賢”之中最后一個“王戎”,也是很有特色的奇妙人物。

  王戎與山濤類似,都是會當官、且最后當上大官的人物。

  只不過與山濤四十歲才開始做官、“大器晚成”這種流傳在外的名聲不同。

  王戎流傳在外的名聲,是摳。

  這個王戎姓“王”,出身是著名的“瑯琊王氏”,是超級世家子弟。

  “瑯琊王氏”又與那“陳郡謝氏”,并稱為“王謝”,典出《南史.侯景傳》:

  “請娶于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訪之。’”

  ……

  上面這個典故,是說侯景原來是北朝叛將,投降南梁后受梁武帝重視,于是他請求娶王謝家的女兒。

  但梁武帝認為王謝門第太高了,讓他從朱張以下的望族選擇。

  這里要解釋一下,南朝的望族,是以僑姓王(王導)謝(謝安)桓(桓溫)庾(庾亮)或王謝庾蕭(齊梁皇族)為首。

  其次才是原東吳望族顧陸朱張。

  ——所謂“僑姓”,概指的就是衣冠南渡的中原士族,因“僑居”江左得名。

  侯景一介叛將,自然想通過“王謝”聯姻來保住自己的權位,不然沒有安全感。

  但其實不止“王謝”,頂層的望族都看不上侯景這樣的武夫,因此梁武帝只讓侯景在“朱張”以下選。

  這就是看不起人!也同時意味著整個權利核心,都拒絕侯景這莽夫進來分肉。

  雖然梁武帝后來為了安撫他,力排眾議把皇族蘭陵蕭氏的女兒嫁給他。

  但侯景已經懷恨在心,因此后來舉兵發動“侯景之亂”,對王謝等望族進行大屠殺,更導致了梁武帝竟被活活餓死。

  ……

  而在晉朝永嘉之亂后,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族人,從北方南遷至金陵。

  后因王謝兩家之王導、謝安及其后繼者們于江左五朝的權傾朝野、文采風流、功業顯著而彪炳于史冊,成就了后世家族無法企及的榮耀,為后人所嫉羨。

  故有“王謝”之合稱,后漸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

  例如唐人羊士諤在名為《憶江南舊游二首》的詩中,就有“山陰路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之句。

  這是感嘆“王謝”這兩家為晉王朝建功立業,在當時風光無限。

  劉禹錫《烏衣巷》中如是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是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

  ……

  “王謝”、“王謝”,上面的文字已經說明了這“王謝”二族的煊赫。

  但若具體對比兩家,“王謝”之稱則“王”在“謝”前,這王家其實更厲害。

  甚至有著“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這里的“馬”,就是指“司馬氏”。

  而出身于這樣煊赫的世家,這位王戎卻偏偏活成了“葛朗臺”一樣的人物。

  他祖父王雄是幽州刺史,父親王渾是涼州刺史,他是標準名門之后加“二代”。

  他也不是沒有錢,他當官之后日思夜想就算計著要怎么斂財,身家很闊。

  但他有錢卻舍不得花銷,不僅對自己十分吝嗇,對身邊人更加吝嗇。

  他女兒嫁人的時候,跟他借錢數萬很久沒還,結果回娘家后,王戎就一直黑著臉沒個好面色。

  等到女兒還錢了,他才有些笑臉。

  另外王戎有一個侄子要結婚,王戎于是給了他一件單衣,但結婚之后,又把這件單衣要了回來。

  簡直奇葩!

  ……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竹林七賢”還是凡人身時的軼事了。

  他們死后成神,現在都是神仙了。

  ……

  “錚~”

  “錚~”

  與會賓客來齊之后,負責接迎的嵇康和山濤,也同樣來到宴上。

  嵇康并不入席,而是在一旁的一顆白色大巖石上盤膝坐下,又取出一古琴來橫架在兩膝之上,開始操曲饗客。

  焦平聽了兩聲,不由心里又一動,這莫非是傳為絕響的《廣陵散》?

  傳統的古琴曲,多是意境高遠,曲調平和,抒發的都是古代知識分子寄情于山水、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唯獨這首《廣陵散》,刀光劍影,殺機四伏,其旋律十分之激昂、憤慨,大異于傳統琴曲,甚至可說是格格不入!

  它是古琴曲中唯一表現“紛披燦爛、戈矛縱橫”戰斗殺伐氣氛的著名琴曲。

  因此雖然之前沒聽過,但要辨認出《廣陵曲》并不是很難。

  這篇古琴曲《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王》,描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勇士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

  據《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記載——

  戰國時期,聶政父親為韓王鑄劍,因誤了期限,為韓王所殺。

  其時聶政尚在母親腹中,他自幼聞聽母親講述父親的慘死,立志為父報仇。

  他曾潛入宮中刺殺韓王未遂、逃身入深山幽谷,正遇一仙人授其琴藝,潛心學藝十載,習得超絕琴藝歸來再次復仇。

  這一次聶政刀石毀容,吞炭毀聲,在城門樓下依墻彈奏,引起“觀者成行,馬牛止聽”的轟動,韓王聽聞后大喜。

  他即刻召聶政進宮彈琴獻藝,結果琴曲正酣之際,聶政從琴內拔出匕首,刺入韓王心臟,隨即橫刀自盡。

  《廣陵散》悠揚之間難抑沉郁凝重,沉郁凝重之處盡顯超曠飄逸,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刺韓、沖冠、發怒、抱劍”等情形,旋律慷慨激昂,令人蕩氣回腸。

  全曲共四十五個樂段,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這一部分以敘述性的音調來開始,主要情緒是怨恨。

  第二部分包括正聲十八段,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

  第三部分包括后序八段,是對聶政壯烈事跡的頌揚。

  縱觀全曲,浩然之氣貫注始終。

  此曲曾被宋代的朱熹,憤然斥之“其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為回避刺殺君王的命題,《聶政刺韓王》易曲名為《廣陵散》,其意為“流傳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地區的琴曲”。

  而嵇康得到這篇《廣陵散》琴曲曲譜的經過,也堪稱是鬼神傳奇!

  據《太平廣記》中所記,嵇康好琴,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打動一幽靈。

  那幽靈遂傳《廣陵散》于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傳人。

  ……

  嵇康三十九歲那年遭人陷害,以“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于今,有敗于俗”的罪名,被處以死刑。

  當時有三千太學生為他求情。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中記載:

  嵇中散(嵇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

  “廣陵散于今絕矣”,乃成人事凋零、或事成絕響之嘆。

  嵇康之死令人悲嘆長嘯,他的好友“七賢”中的向秀,為他寫下《思舊賦》。

  其中有一句“形神逝其焉如”的深情叩問,寫盡了對嵇康綿綿不盡的哀思。

  后世的詩仙李白亦有詩文道:“琴存人已歿,誰傳廣陵散”。

  嵇康作為凡人的生命,便永遠地定格了在這千古絕響的《廣陵散》中。

  而今,《廣陵散》再響!

  ------題外話------

  多謝各位書友的訂閱、投票等支持!繼續求推薦!收藏!投資!月票!打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