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重生之吳霸春秋 > 第623章 帶甲三十萬
  “大王!”

  在慶忌確立了察舉制,且得到一眾公卿大夫贊同后,已經改任大司馬的伍子胥,手持牙笏,站了出來。

  伍子胥朝著陛臺之上的慶忌躬身行禮道:“最近幾年,嶺南六郡與西南三郡,偶爾發生叛亂,兵革折損頗為嚴重。”

  “而今我吳國又滅楚吞鄖,辟地千里,置郡縣以治理,且不說官吏,常備之士卒,便已經捉襟見肘……”

  “臣以為,我吳國當帶甲三十萬,方能供應需求,守備四方。”

  “請大王明察!”

  帶甲三十萬?

  伍子胥此言一出,頓時就讓朝堂之上的公卿大夫們,不禁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以當今吳國的國力,莫說是帶甲三十萬,便是帶甲百萬都不成問題。

  八九個黎庶出一名士兵。

  相當于一兩戶人家分出一個士卒,不太合理,卻能辦到。

  只是,帶甲百萬可不是開玩笑的。

  若不到亡國滅種的關鍵時刻,生死存亡關頭,吳國絕不可能這樣傾盡所有。

  而今,吳國的常備軍兵員高達二十萬,看起來很多,勝于晉齊。

  但是吳國眼下有十九個郡,二三百個縣,疆域幅員遼闊。

  東至夷洲島、琉球群島,西邁巫峽、烏江,南臨交趾、哀牢,北到淮泗、東海之濱。

  龐大的吳國版圖,占據了華夏的一半不止……

  可惜的是地廣人稀!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擁有二十萬常備軍的吳國,在遭遇變故,國內發生大大小小叛亂的時候,兵力也會變得捉襟見肘起來。

  “大王,臣以為,可!”

  一向是比較“小氣”的太宰計然,出列道:“我吳國而今國庫充盈,倉稟富足,豢養三十萬常備士卒,不在話下!”

  三十個黎庶養一個士兵,吳國負擔得起。

  因為吳國的兵役制度,固然是募兵制,但是絕大多數都不是職業軍人。

  按照慶忌定下的規矩,國內凡十六以上,四十以下的男子,都必須入伍參軍,三年一輪,或五年一輪。

  每年,吳國都會進行征兵活動,具體要看所在郡縣的丁口比例。

  不論是貴族子弟也好,普通人家也罷,都不可逃避兵役。

  因為就連吳王的兒子,吳國的公子都不可避免的要在十四歲的時候入伍參軍,別人再尊貴,也不可能比公子的身份尊貴……

  正是因為慶忌的諸公子這般以身作則,吳國的這種兵役制度,才能毫無阻礙的推行下去。

  不止如此,吳國每年都會在農閑之時,由當地的官府,主要是縣一級組織一次大練兵。

  針對的對象,無非是適齡的退役士兵,或者是主動參與的少年……

  吳國的尚武之風大行其道,也是得益于民間每一年都在厲兵秣馬,枕戈待旦!

  “善!”

  慶忌微微頷首,準奏了伍子胥擴軍的主張。

  總的來說,吳國三十萬的常備軍,還不是太大的負擔。

  畢竟平日里沒有戰事,國都之外的常備軍士兵也要屯田墾荒,養活自身。

  除非是碰上戰事,士兵犧牲,或者是立下戰功,不然國家沒必要出錢撫恤,給予封賞……

  至于尋常的歲俸(年薪),那不是一般士卒能享有的待遇。

  吳國將按照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的俸祿,給予士卒應有的待遇。

  在軍中,每頓吃的飯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

  “簪鳥”可以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干草半石。

  歲俸的話,從第一級公士,到第二十級徹侯,歲俸是五十石到一千石不等……

  “大王,臣以為,我吳國的西南之地,以及嶺南六郡,時常發生叛亂,屢禁不止。何以也?”

  伍子胥痛心疾首的道:“大王的恩德,澤被四方,新吳人卻不知感恩,恩將仇報,不服王化!”

  “若以大軍鎮壓,則大軍一去,恐怕叛亂又起,禍亂邊境!”

  “是故,臣以為,大王當移民戍邊,以穩固南方邊陲!”

  移民戍邊?

  這在吳國君臣看來,的確是可取的一種做法。

  歷朝歷代,也都有移民戍邊的例子,而且收效顯著。

  就慶忌所知道的,歷史上蒙恬在秦始皇的命令下驅逐了河套地區的匈奴人,然后在當地設郡縣,并遷移關中移民進入河套地區進行屯墾戍邊。

  秦王朝南征百越勝利后將占領區域設郡縣,南征的幾十萬秦軍就地屯墾,并且遷移大量中原移民進入百越地區屯墾戍邊,人數多達數十萬人。

  漢武帝時,為加強北方邊防,曾一次就移民七十余萬口,充實北方諸郡,實行兵農結合。

  這樣一來,既減輕了國家的兵餉負擔,又保證了邊境的安全。

  由于采取了移民實邊和屯田戍邊的措施,漢代西北邊境一帶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

  虛邊失地,與移民實邊,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而在吳國的朝野上下,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兩種聲音。

  一種是虛邊,一種是實邊!

  反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作為國君的慶忌,一時間并沒有確立究竟是虛邊,還是實邊。

  因為慶忌主張的,一直都是因地制宜,而非是墨守成規……

  “大王,臣以為不妥!”

  伍子胥的話音一落,適才還贊同伍子胥擴軍的計然,立馬站出來反駁道:“大司馬所主張,移民戍邊?”

  “卻不知道,要遷移的,是何處的黎庶?”

  “請大王明鑒!”

  “過去,我吳國具有嶺南六郡、西南三郡,以錢財、農具、耕牛、布匹、房屋等東西,甚至是爵位,來鼓勵國內的黎庶進入南方屯田墾荒,只是收效甚微。”

  “這十年來,在大王的力主下,凡有作奸犯科之人,即囚犯,都被流放到嶺南、西南,使他們定居于那里,繁衍生息。”

  “只是,區區幾千囚犯、刑徒,面對百萬南人,何以立足?”

  “怕是還不等他們同化南人,自己便已經被南人所融合……”

  頓了一下,計然又朝著慶忌躬身作揖,慨然道:“大王!”

  “移民戍邊之舉,實在不妥!臣以為,應當虛邊以穩固國本,將四境之南人,遷入內地,編戶齊民,妥善安置!”

  “如此,不出數十年,則南人必定歸化,完全成為我吳國的一份子!”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