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重生之吳霸春秋 > 第867章 清君側,中原亂
  慶忌對上郡與隴西郡的要求,僅僅是能做到自給自足,順便為吳國培育出大量的優良戰馬,僅此而已。

  現在的吳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也不缺乏盛產魚鹽、銅鐵、絲綢等天下重資之地。

  吳國要是圈地為跑馬場的話,西北二郡,無疑是非常理想的地點。

  “文種。”

  “臣在!”

  “西戎八國之國君貴族及其家卷,大概有多少人?”

  “回稟大王,臣已經統籌過一遍。西戎八國之國君貴族及其家卷,不下三千五百人!”

  “將他們全部遷到金陵、郢都定居,妥善安頓。此事,你全權負責。”

  “諾!”

  文種旋即答應下來。

  金陵和郢都,都屬于吳國的都城,膏腴之地。

  把這些西戎諸國的貴族遷到那里安家落戶,慶忌為的,只是讓草原上的戎狄安分守己一些,不必多生事端。

  到這個時候,吳國其實沒必要遷移大量的人口,到上郡和隴西郡屯墾戍邊。

  為何?

  沒必要!

  依靠都城咸陽的影響力,慶忌可以保證,西戎各個部落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不敢反,也不會反。

  即便他們真的造反,慶忌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出兵鎮壓下來。

  在增設了上郡、隴西郡之后,吳國而今,已經有整整二十六個郡,分別是:吳郡、會稽郡、九江郡、泗水郡、閩中郡、廬江郡、蒼梧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南郡、南陽郡、豫章郡、黔中郡、滇郡、交趾郡、漢中郡、衡山郡、武陵郡、三川郡、淮水郡、巴郡、蜀郡、長安郡、上郡、隴西郡。

  吳國現在的疆域之廣袤,人口之眾,已經是不可想象的。

  只人口一項,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

  吳國的人口已經突破了一千六百萬,呈現出了井噴式的增長。

  這還不包括百萬昆侖奴,以及上郡、隴西郡的人口……

  “田穰苴。”

  “臣在!”

  “你負責到上郡、隴西郡一帶,勘察環境,跑馬圈場,務必找到合適的地方,養育馬匹。”

  “諾!”

  “孔丘、曾點。”

  “臣在!”

  “你二人負責在上郡、隴西郡勘察地形,營造城邑。至少方圓百里之內,要有一座城邑,規模且不說,城邑務必要建設起來。”

  慶忌緩聲道:“另外,上郡、隴西郡之黎庶,免除賦稅徭役三年!”

  “諾!”

  城邑的建設工作,的確是不容馬虎的。

  上郡和隴西郡,原本是西戎八國的疆域,那里地廣人稀,一馬平川。

  如義渠一般,昔日義渠和周族相處十分的融洽。

  而鬼方(獫狁)同商周對立,所以每次戰爭后,鬼方失敗逃走,遠奔河套,而義渠趁機內遷。

  這樣,義渠就逐漸占據了隴東大原地區。

  那里土地肥沃,水草豐茂,使義渠人畜牧業得到空前發展,義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游牧狀態定居下來。

  他們在同當地周族后裔的雜居中,學會了農耕技術,學習了周族文化,并效彷周人建立城邑和村落,從而發展成為區別于其他羌戎的義渠族。

  不過,這城邑終究是少之又少的。

  放在中原國家,方圓五十里,基本上就有一處城邑了。

  而吳國的西陲則是不一樣。

  有城邑的存在,不止能最大限度的促進吳人與義渠人的民族融合,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說,原來的義渠人能在城中安家落戶,過著小日子,怎么可能會造反,背叛吳國?

  慶忌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憑借吳國強大的國力,施恩于戎狄,讓他們跟吳國歸于一家,不分彼此。

  話說,吳國的上郡、隴西郡,大致上就是現代的甘肅、寧夏,以及青海的一小部分。

  ……

  時間進入吳王慶忌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87年,正月。

  吳國出兵吞并西戎八國的時候,遠在中原的鄭國,跟著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內亂。

  鄭國的陽子居變法,極大的觸動了老世族的利益,所以,以“七穆”為首的鄭國卿大夫,派刺客暗殺陽子居。

  刺殺行動并沒有成功,卻惹得鄭伯姬勝大怒。

  姬勝趁此機會,剝奪了一眾老世族的封邑、爵位,打算將他們貶為庶民。

  在這個時候,忍無可忍的老世族終于爆發,他們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組織私兵進攻新鄭。

  姬勝在陽子居的幫助下,鎮定自若,指揮大軍撲滅了叛亂。

  但是各地的封君邑守紛紛割據一方,要求姬勝處死陽子居,恢復祖制。

  姬勝盛怒之下,發兵攻打叛亂的封君邑守。

  原本,這只是鄭國的一場內戰,以陽子居變法取得的成就,練成的新軍,是足以鎮壓叛亂的。

  只是鄭國處于四戰之地,當得知鄭國陷入內戰,而七穆等老世族又向自己請援的時候,韓國毫不猶豫的加入了這場戰爭。

  隨著韓國的參戰,跟韓國同氣連枝的趙國、魏國都相繼參戰,組成了三晉聯軍二十五萬人,浩浩蕩蕩的伐鄭。

  周王室與鄭國有唇亡齒寒之感,不止派兵相助,還派遣長弘為使者,馬不停蹄的趕往咸陽,向吳國求援。

  “二三子,爾等以為,我吳國是否應該出兵救鄭?”

  此時,在崇政殿上,慶忌環視一周后,向一眾公卿大夫垂詢道。

  作為大司馬,伍子胥首先站了起身,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大王,臣以為救鄭,勢在必行!”

  “且不說鄭國是我吳國的盟國,此番三晉聯軍二十五萬人馬,聲勢浩大,顯然是奔著滅鄭,瓜分鄭地而去。”

  “若鄭國一滅,韓趙魏三晉勢必國力大增,臨周王畿之地,威脅我吳國之崤函。”

  “因此,臣請率軍救鄭!”

  聞言,慶忌只是瞇起了眼睛,沒有說話。

  “大王,臣以為不妥!”

  太宰計然反駁道:“動輒大戰,勞民傷財。而且,鄭國經過陽子居變法后,國力大增,三晉聯軍欲滅鄭,怕是不容易。”

  “以臣之見,三晉聯軍最多是脅迫鄭伯放棄變法,處死陽子居,順便割讓幾座城邑。滅鄭……實無必要。”

  “呵呵。”

  伍子胥冷笑著道:“太宰此言差矣。”

  “二十五萬人的大軍,豈能是小打小鬧?有陽子居變法,鄭國益強。然而,現在鄭伯眾叛親離,在老世族中不得人心。”

  “內外交迫之下,鄭國覆滅,也在情理之中!”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