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從紅樓開始的大黃庭 > 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明外貿寶鈔
  “話說回來,這短短數年的時間,國內的境況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因為風調雨順,收成好,也和父皇開放了通商口岸有莫大的關系啊。”

  自從隆慶帝開放南方諸多通商口岸后,海上的貿易也越發頻繁了起來。

  因為大明有著茶葉、絲綢、瓷器、以及諸多精湛璀璨的手工藝品,使得大明的出口遠遠大于進口。

  僅僅一年的時間,光是依靠跨國貿易稅收,國庫賺取了五千七百多萬兩白銀。

  這也讓隆慶帝認識到了商業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隆慶帝手下的戶部尚書真是個人才啊!

  在第一年,大量白銀涌入市場后,戶部尚書敏銳的察覺到了白銀的購買力開始快速下降。

  于是戶部尚書閉關七天七夜,頭發都熬白了,終于想出來了一個辦法:“陛下!咱們發行新鈔吧!”

  隆慶帝聽完后第一反應是:“滾你媽的!”

  開什么玩笑?發行新鈔,你想讓大明動蕩不安就直說!

  古代之所以以銅錢為主,紙鈔為輔,主要還是因為這玩意貶值太快了!而且貶值根本就止不住!

  首先,作為單純搞內循環的農業國,無論古今,最后基本上都會亡于財政崩潰。因為這種體系抗衡風險的能力低的可怕。

  首先古代的主要生產力是“農”,輔助生產力才是“工”。男耕女織中,耕為主,織為輔。

  因此,古代國家的財政收入絕大部分是由農業所得,除了大豐、大災之年外,基本上收入非常穩定,上下浮動有限。

  可是純農業社會,對于天災的抗衡能力極其有限,這和科技沒關系,哪怕是未來,人類也沒有對抗大型天災的能力。

  在古代,一旦遇到大型天災,國家收入虧空,又急切需要用錢,那會怎么辦呢?答案是印鈔!提前把明年需要印的紙鈔印在現在,然后直接用于市場流通購買。

  朝廷眾多大臣,不知道這樣的后果是什么嗎?怎么可能不知道!

  超發貨幣會導致貨幣貶值,國家信譽受損,基本上每個六部大臣都明白,皇帝更明白。可是他們沒得選擇。

  國家是一臺龐大的機器,由“官員”、“軍隊”、“吏”、“農民”等等零件組成。而想要這些零件運轉,就必須有名為“錢”的燃料。

  一但燃料耗盡,名為國家的機器也就會形同報廢。

  所以說,基本上只要碰到天災或者打仗,國家第一反應就是印錢!

  可是提前印出去的貨幣,國家沒有任何的手段收回來。或者說,沒有必要收回來。

  為什么?

  是古人不聰明,想不到“國債”這種回收辦法嗎?那錢莊存錢是怎么一回事?

  說到底,還是在純內循環的農業國環境下,國債壓根施行不起來!

  像某些小說中,主角在沒有打開對外貿易,并且沒有完成階級革新這兩個主要前提下的任意一個,就搞國債,純純是搞笑!

  一個國家的生產所得與消耗的支出不可能是等價的,尤其是在古代,在士階級的作用下,幾乎每年國家的產出有四成會被損耗在士的供養上。

  也就是說,國家根本沒有辦法做到收支平衡。更沒有能力去發行國債,哪怕咬牙發行了,也不過是白忙活一場。

  就如同熵增定律一般,產值不可能是守恒的,而是一定會產生消耗的。

  世界之所以不斷運轉,靠的是從外部的太陽吸收能量,國家也是一樣的。

  如果換成后世初中、高中的歷史知識的解釋就是:

  由于受生產力的限制,在某一時期內,全社會所生產出來的商品總量是有限的,但同一時期全社會對商品的總需求遠大于總供給。(古代災年)

  如此,就會推動商品價格的上漲,畢竟此時生產出來的商品根本不愁賣。而這個時候國家想要獲取和前一年一樣多的物資,唯一的辦法就是超發貨幣了。

  這是單純內循環國家不可能走出去的死循環!

  無論是從前,還是后世,國與國之間的爭奪永遠不可能消失。因為你吃的多,我吃的就會少,沒有人愿意將損耗嫁接到自己的國家上。

  戶部尚書敢上這個奏折,肯定是有備而來。

  首先:此次發行的寶鈔,不對大明內部流通,而是作為對外貿易使用。與白銀綁定。

  也就是說,外國人想要和我大明的商人交易,必須將白銀兌換成我們的大明寶鈔才行!

  如此一來,國家便可以親自下場,通過微操白銀的流通,來調整貿易寶鈔與白銀的兌換率。

  退一萬步講,就算真的需要超發外貿寶鈔,那也是由其他國家承擔了大明的損失,大明本身沒有任何的損失。

  隆慶帝一聽:“好啊!好啊!好啊!”

  不用朕的子民有任何損失,就可以進銀子,進物資,這可太好了!

  至于其他國家的死活……和朕有什么關系??

  天知道當薛虹知道這件事后,有多驚訝。戶部尚書玩的這手和后世某個禽獸不能說極其相似吧……只能說是……一模一樣!

  只不過未來某禽獸是先后以金子、石油、高科技捆綁貨幣。

  而大明則是以獨一無二無法代替的奢侈品、以及必需品來捆綁。雖然效率上和穩定上會不如后世,但至少現階段絕對是夠用了。

  事實又一次證明了古人不是比不過未來的人,而是在當時的條件,古人做出的已經是最優選擇了!

  國與國之間,哪怕是共贏,也一定會有承接損耗的一方,這點是恒古不變的。

  至于未來,大明真的一統世界后該怎么辦……只能說,車到山前必有路。

  沒到達那個時代,所有的想象都只能是猜測。

  因此才說馬、恩、列、毛等人類先輩偉大,他們可以做到以人類的螻蟻之軀,透過歷史的長河,尋找出一條真正的道路。

  (現在想一想,突然發現,歷史課上學的東西都是真東西,只不過咱們沒時間更沒興趣去研究。

  歷史課上短短的三言兩語,才是真正的微言大義。講述了各個國家和社會的起源與結束。)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