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九百八十五章 新軍之策困境(補更)
  自朱允炆登基以來,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革新,而第一斧頭就是新軍之策。

  數一數,新軍之策至今已有七個年頭,事實證明了新軍之策的有效性與巨大成功,強化了軍士戰斗意志、戰斗能力。

  但令人遺憾的是,新軍之策推了七年,依舊沒有推廣至所有衛所,像四川、云南、廣東、湖廣、山東等地衛所,大部分都沒有享受新軍之策。

  有些衛所有意見,軍士鬧矛盾,朝廷只能安撫再安撫,能拿出來的實際行動卻很少。雖然有些衛所沒有享受新軍之策,但基本待遇相對于洪武時期,已提升了近三成,緩和了地方衛所與朝廷之間的關系。

  但朱允炆清楚,新軍之策一日不能普及全軍,問題就一日無法根除。

  新軍之策的推動,需要以錢糧為支撐。

  可近年來,朝廷錢糧用掉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特別是疏浚會通河、營造新都、混凝土道路基建與征西域,耗費錢糧何止千萬!

  朝廷雖然有印鈔機,但也不可能無度發行錢鈔,洪武寶鈔大幅貶值的教訓就在眼前,朱允炆必須確保新洪武寶鈔的信譽與價值穩定,避免銀銅再一次主導交易,引起更大的災難。

  朝廷缺錢糧,是新軍之策推行速度慢的最大原因。

  朱允炆曾希望北平賣掉軍屯田地,以解決新軍之策的錢糧問題,但北平成功的經驗是很難復制的,比如肅州,寧夏,蘭州等地,你告訴商人來買屯田,他們也未必會買啊。

  一百七十萬軍隊,背后若沒有屯田在支撐著,朱允炆根本就養不起如此多的軍士,一名軍士一年十兩錢鈔,就需要一千七百萬,可建文六年,全年稅賦所得錢鈔也不過兩千八百萬錢鈔,分攤在地方三成,進入戶部的還不到兩千萬錢鈔。

  在這兩千萬錢鈔里,需要拋開官員俸祿,宗室俸祿,皇宮用度,然后水師要二百萬,基建要二百萬,養馬場要五十萬,新都營造規模宏大,牽涉眾多,一年耗費就不下三百萬。

  西征開拔,十五萬軍士,這就是二百萬兩,后勤征調民力、征用駱駝、母馬,籌措糧草,漫長的運輸線與漫長的時間,耗費何止三百萬。

  林林總總算下來,能拿出來支撐新軍之策的錢鈔,只有五百多萬兩錢鈔,均攤到一百七十萬軍士頭上,一年一名軍士,只堪三兩!

  純碎依靠朝廷財政支撐新軍之策是不現實的,真正支撐新軍之策,確保衛所正常運轉的定海神針是軍屯。

  朱元璋高看了軍屯,朱允炆小看了軍屯。

  朱元璋認為軍屯可以養活百萬兵而不需要耗費民糧一粒,但老朱過于夸大其詞了,開中法就是為了彌補軍屯不足糧食而想出來的招。

  朱允炆認為衛所軍屯是落后的,遲早要崩潰的,需要廢掉,但事實上,軍屯制對于明初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軍屯開墾了大量的土地,其所產出的糧食不僅支撐著衛所,甚至還成為朝廷的重要糧食來源。

  屯田所得,為新軍之策在地方上的推廣至少省掉了五成成本。可即便如此,因為連年大工程、大作戰,大明戶部也拿不出更多的錢財來支撐新軍之策范圍的進一步擴大。

  現在棘手的問題就在朱允炆面前,新軍之策推不動,可軍士不夠用了……

  內外三百衛所,需要抽調出來八萬多人前往西域,這就涉及十個衛、二十六個所的軍士。

  一口氣抽調如此多的力量,對地方控制本就有壓力,但現在朱允炆還必須考慮在東北新增設更多的衛所,以確保對東北大地的實際控制。

  東北有些苦,想要吸引衛所軍士拖家帶口前往東北,朝廷必須給予其新軍之策,而這又是一大筆開銷。

  錢的問題,朱允炆相信今年并不是太大問題,建文七年應該沒什么大的戰事,可以省下來一大筆財政,但問題是,朝廷是遷移內地衛所前往東北,還是重新招募軍士,在東北新建衛所。

  朱允炆拿不準主意,傳召解縉、郁新、茹瑺、楊士奇、鐵鉉與李堅商議。

  郁新反對朱允炆擴充軍隊的想法,直言:“眼下朝廷內部安穩,邊疆又無強敵,此時招募新兵,新增衛所,豈不是徒耗國孥,又引周邊藩屬國不安。”

  朱允炆指向東北:“話雖如此,可東北新設衛所勢在必行,總不能一直抽調遼東兵力吧。若遼東衛所抽空,誰來防備與控制朵顏衛,拱衛北平以北?”

  茹瑺也認為擴軍不妥,提議:“皇上,臣請自山東、河南等地,遷移衛所北上,以控東北。”

  解縉支持:“內外衛所三百,即便是分給西域八萬余軍士,也應可以遷移部分衛所至東北地界。臣附議茹、郁二閣之言。”

  朱允炆嘆息:“衛所雖多,可抽調西域之后,又有多少衛所軍士可抽調?何況衛所軍士在一地扎根,讓他們北上,需要做的工作頗多。不若直接招募軍士,引其攜家屬北去,即可開墾土地,重開軍屯,也可解決衛所設置問題。”

  沉默的鐵鉉站了出來,嚴肅地說:“皇上,臣以為可以抽調京軍五萬六千人,前往東北。”

  “抽調京軍?!”

  解縉、郁新、茹瑺、李堅都吃了一驚。

  京軍是大明最精銳的力量,經過多年汰弱存強,現如今只有三十五萬六千軍士,分正三大營、副三大營,一旦抽出去五萬六千軍士,就只剩下了三十萬京軍。

  三十萬京軍,看似很多,但考慮到京師范圍,城門數量,真遭遇變故,被人圍了城,一個城門也分攤不了兩萬人手。

  若外有戰事,京軍出動十萬,那京師就只剩下二十萬軍士了,二十萬軍士,能不能保衛京師暫且不說,若出京的十萬軍士造了反,京師的二十萬軍士還能不能彈壓?

  二比一,根本形成不了大的優勢。

  作為天下之本的京師,歷來都是兵力最集中的地方,減弱京師兵力,等同于弱干強枝,與強干弱枝背道而馳。

  李堅不贊同鐵鉉的觀點:“皇上,京軍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尤其是新都正在營造,在遷都之后,京師軍事壓力陡增,若此時減少京軍數量,他日必有大患!”

  郁新、解縉與茹瑺也不贊同鐵鉉,你讓朱允炆調地方衛所去東北還好,動京軍,屬實是有些難了。

  京軍是朱允炆傾力打造的主力兵,是經過戰場考驗的具備很強戰斗力的軍隊,放他們到地方上去,這不是割朱允炆的肉嗎?

  朱允炆深深看著鐵鉉,并沒有呵斥,而是平和地說:“說出你的依據。”

  鐵鉉肅然說:“京師為天下之本,確實需要穩固,兵力集中為最優。然京師防備真需要三十五六千兵力嗎?依臣來看,不然。固守京師,征討外虜,三十萬京軍足矣。”

  李堅搖頭:“三十萬,以新都九門來論,一門兵力不過三萬余,若敵人殺至城下,集中主力獨攻一門,京師又豈能保萬全?”

  鐵鉉看向李堅,嚴厲地說:“三萬還不足以守一城門嗎?依我看,一萬五千兵力足夠固守一門!莫要忘記,京軍已經不再是過去的京軍,火器兵將會越來越多,火器應用也將會越來越多,若在這種情況下,敵人還能攻入京師,那再多三十萬兵又有何益?”

  朱允炆明白鐵鉉的意思,他認為京軍數量還是太多了一些,而且日后京軍必然走火器一途,面對冷兵器為主的敵人,京軍數量多幾萬人少幾萬人,并不會影響大局。

  抽調京軍去闖關東嗎?

  朱允炆陷入沉思,東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況那里還有一大片黑土地等待著開墾,東北糧倉總不能一直沉睡著,它需要醒來為大明提供糧食。

  若抽調京軍進入東北,不僅有助于穩固東北局勢,對未來東海布局也有好處,甚至可以使用這一支部隊自庫頁島南下。

  “莫要爭執了,這件事等大軍班師之后再作商議,但遼東空洞不能不補,給平安發文書,命他盯緊遼東、大寧與東北局勢,一旦有危險,可先兵出長城支援而后奏報。”

  朱允炆嚴肅地說。

  鐵鉉、李堅領命。

  朱允炆看向茹瑺:“西域布政使司、府縣官吏都見過了吧,有什么想法?”

  茹瑺見朱允炆提起此事,也沒有造作,直說:“皇上,西域布政使司及其官吏臣都已見過,只不過有些官員太過年輕,臣不擔心其能力,卻擔心其心性。西域地苦,不同內地,若其無法忍受西域苦寒,怕會棄官而逃。”

  朱允炆了然。

  一些官員當不了官,受不了苦,要么請辭走人,要么干脆就懸印棄官,逃到深山老林不干了。這種事在土司林立的云南、廣西發生過不止一起。

  西域路遠,地方也貧瘠,冬日漫長,這些年輕官員能不能熬得住,確實不好說。當熱切的渴望、夢想撞上冷冰冰而枯燥的現實時,一個巨大的落差很可能會毀掉一個人。

  但,朱允炆相信這一批人,笑著對茹瑺說:“他們中很多人是出自國子監,要相信他們。”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