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文學網 > 大明元輔 > 第032章 連降三級
  有明一朝,升官最快的輪不到高務實,歷史上崇禎年間的魏藻德以狀元入仕,兩年入閣,第四年即成為首輔,那才叫快,跟坐火箭似的;貶官最快的也輪不到高務實,而應該是嚴嵩,從首輔直接貶為平民。連夏言都不能算,他好歹是先于正月致仕,十月再被問斬的。

  但是,前日才連升兩級,后一日又連貶三級,三天之內忽上忽下,這個記錄恐怕高務實是當仁不讓的創下了。

  高務實的貶官令是和皇帝發罪己詔一并傳出的消息,罪己詔是郭樸親自幫皇帝草擬再經制誥房潤色之后下發的。光從文字上來看,皇帝其實也沒有多大的錯誤,無非就是聽說自己的伴讀回京趕考,于是念及舊情,出宮和他見了一面。

  皇帝本身并非不能出宮,朱元璋不可能制定一個這樣的規矩,主要是他這次出宮未曾和內閣或者任何一個衙門打招呼——這雖然也談不上違反了某種制度,但卻違反了長久以來的傳統。

  并不是只有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才叫祖制,列祖列宗定的規矩,對于朱翊鈞而言都叫祖制,所以違背這一傳統,也就成了違背祖制。

  但不管怎么說,似乎情節并不算特別嚴重,比起武宗、世宗的所作所為而言,朱翊鈞的這點小錯誤實在不值一提。

  只是相對于他的父皇隆慶來說,這個錯誤就有點大了。畢竟隆慶登基后,有次想回裕邸懷下舊,結果才稍微提了一句,就被內閣給噴了回去,這種皇帝在文官們眼中才是好皇帝。

  所以對于朱翊鈞的這道罪己詔,外廷文官們大多都很平靜,因為這件事的真實情況,在郭樸趕到慈寧宮之后立刻勸李太后封鎖了起來,所以外廷的絕大多數文官都不知道內幕,他們還以為是郭樸維護了文官集團的威嚴,在發現這件事之后請動兩宮皇太后出面,逼得皇帝只能下罪己詔,很多官員私底下甚至暗暗叫好。

  當然,也還有部分“憂國憂民”的官員因此上疏,勸皇帝汲取教訓,進一步向著圣君的大道邁進……

  好吧,這些都是沒有過硬后臺、得不到高層指點的愣頭青、邊緣人,真正有后臺、有人指點的官員,這一次都集體保持了沉默。無論實學黨也好,心學黨也罷,全都裝了鴕鳥,根本沒有人出來置評。

  很多人的關注點,反而放在了另一道圣旨之上,這道圣旨一看就是跟皇帝罪己詔息息相關的,因為圣旨上說的是:“奉懿旨,降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翰林院修撰高務實為都察院監察御史,罷經筵日講官。”

  隨著這道圣旨,高務實就創造了一個記錄,他剛剛升為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還沒正式去詹事府報到上任呢,這個左諭德就被擼掉了。

  順便擼掉的還有翰林院修撰,以及經筵日講官。不到三天,他由從六品升至從五品,又由從五品降至正七品,由翰林史官轉為風憲言官,實屬罕見。

  消息傳到翰林院,眾翰林一片嘩然。尤其是此前因為纂修會典有功,而被官升一級的翰林們紛紛為高務實抱不平。

  有說“代君受過”的,有說“無妄之災”的,甚至有說“含冤待雪”的,總之都覺得高務實冤枉得不行。什么未能規勸皇上,那完全是瞎扯淡——皇上主動去找他,他當時一介布衣,還能把皇上罵回去不成?

  大家都是做官的人,誰不知道這種事換了是自己處在高務實的位置,肯定是巴結都來不及,怎么可能趕皇上走?

  只是,既然皇上自己都下罪己詔了,而且圣旨里也說了是“奉懿旨”,那就更沒法子了。兩宮太后平時并不干政,這道懿旨肯定主要是沖皇帝去的,高務實純屬被流彈所傷。

  新任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的陳經邦也很是無奈,他其實是想趁高務實在翰林院的機會好好跟他親近親近的,誰知天意弄人,竟然出了這么一檔子事。

  他也只好安慰高務實,說監察御史雖然只是七品,但作為風憲官,責任重大,非素著清名者不能擔當,既然調了你去,至少說明內閣還是認可你的名聲和才干的——他知道兩宮最多會指示將高務實“連降三級”,不可能親自安排給他降到什么位置,所以這個安排必然是出自內閣。

  高務實倒很淡定,他在事發當晚就接到消息了,知道自己這次貶官的的確確是受了無妄之災,也有一定的“代君受過”意思在里頭,所以他并不煩惱。

  代君受過沒有什么不好,因為只要皇帝稍有人情味,遲早會把這一茬給補回來。

  朱翊鈞有人情味么?現在來看顯然是有的,最起碼對他高務實來說肯定是有的。

  既然如此,那就不用慌。

  他現在唯一的困惑在于,為什么自己會被安排為監察御史?

  按理說,李太后既然要把他連降三級,且要求盡快調出京師,那么最方便的處理辦法就是“降調外任”,而京官降調外任為正七品官,最常見的則是貶到某地去做府推官或者知縣。

  去做某府推官,高務實興趣不大,但如果去做知縣,其實高務實反倒是蠻樂意的,因為他覺得這可以鍛煉一下自己在這個時代的基層工作能力。

  可惜,內閣——或者說老師和大舅似乎有別的安排。

  不過高務實這次料錯了一點,這件事和張四維沒有什么關系,實際上是郭樸在事發當天的晚上做出的決定。

  為了這件事以及后續的安排,他甚至在當天夜里親自去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國光府上做了一番懇談,兩人細細商議了許久,才決定下來。

  高務實不知道這一點,而且他始終覺得自己調任監察御史可能在程序上有些問題。

  有明一朝的都察院,職權比前朝任何一代權力都大得多。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

  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

  遇期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

  而其他各官署則分屬十三道監察御史稽察,因此監察御史之權,遠比前朝歷代都要重。

  在內則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

  在外則巡按地方,巡鹽,茶馬、巡漕、巡關、儹運、印馬、屯田。

  隨軍出行則監軍紀功,各以其事專監察。

  尤其是巡按,乃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

  正因為御史權重如此,所以選授也極慎重。自永樂八年以后,規定御史必從進士及監生中有學識并通達治體者選任。

  宣德十年,宣宗又特諭都察院:“朝廷設風憲,所以重耳目之寄,嚴紀綱之任……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許銓除風憲。凡監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舉,務要開具實行,移咨吏部,審察不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贓及不稱職,舉者同罪”。

  也就是說,時至萬歷朝,監察御史不僅只有進士可以充任,而且不能以新科進士充任,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凡是監察御史有缺,也要由都察院保舉并報吏部審核才可以擔任,如果這御史將來貪贓枉法或者不稱職,則保舉之人與其同罪。

  如今的左都御史是王國光,吏部尚書則是郭樸兼任,他們二位肯保舉和批準高務實調任監察御史,這倒可以理解,但是高務實是今科進士啊,任用為監察御史豈不是有違祖制了?

  高務實辭別翰林院眾人,說了一些高大上的言論,其實也無非表達一下“我是大明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意思,然后單獨對蕭良有和王庭撰二人叮囑了一番,讓他們不必為自己擔心。

  蕭良有只是穩重的點頭應是,王庭撰則笑道:“我們有什么好擔心的,求真此番雖然吃了些虧,但我琢磨,你去了都察院只怕反而要被大用。”

  “犯錯被貶,哪敢奢望什么大用?”高務實笑著擺了擺手:“說起來,我倒寧可外任一縣,好歹能做些實事,也不負我實學之要義。”

  王庭撰則笑瞇瞇地道:“做縣令可以做實事,做御史難道就不能做實事了?求真這話我可不敢茍同,我猜你這次肯定也是有機會做實事的。”

  高務實搖搖頭,懶得爭辯什么,揮手作別道:“二位年兄,再會。”

  蕭良有笑罵道:“分明都在京師,說得倒像是馬上要萬里之別一般,莫非還要咱們給你弄一桌餞行酒?”

  王庭撰則伸手攔了他一攔,道:“以占兄,你不要說這樣的話,我懷疑你可能要做烏鴉嘴。”

  蕭良有微微一怔,繼而詫異道:“敬卿的意思是,求真剛入都察院就要派外差?這……當不至于吧?”

  王庭撰搖頭晃腦地道:“不好說啊,不好說!”

  高務實笑罵道:“裝神弄鬼,不知所云。”

  說歸說,他卻被王庭撰提醒了,忖道:王庭撰的猜測只怕沒錯,太后要調我出京,結果我卻只是降調監察御史,這降是降了,人卻還在京師,那就只有趕緊派自己一個“外差”,才能讓自己離京了。

  就不知道會是什么外差……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